# r' K* [2 M* {+ J
! s! S: u3 o1 J# J当然,第二名第三名也都是SpaceX自己的,那就是三联装27台发动机的“重型猎鹰”和单芯级9台发动机的“猎鹰-9”。 SpaceX搞“猎鹰-9”时很多人就质疑会失败,从一开始就不看好这个方案。 这次很多人怀疑SpaceX最后还是搞不下去,因为并联数的大幅上升会带来振动、结构、散热、可靠性等一系列问题,重蹈苏联N1火箭的覆辙。 不过,实际上,即使是航天业界,很多人也不清楚当年苏联N1火箭究竟失败在了哪里—— 其实主要并不是物理力学问题,而是鲜为人知的电子控制问题。 巨型火箭使用大量小推力发动机,有几台发动机故障其实不影响推力,因为设计上有推力冗余。但是在控制上则需要及时调整火箭姿态控制系统,避免发动机不均一带来力矩偏转,最终引发火箭翻转。 而苏联的最短板就是电子工业,当时的控制系统和算法又相当羸弱,唯一的办法就是把30台发动机轴对称布置,那一台有问题,就关掉对向的发动机,以保持平衡。 N-1登月火箭的几次失败,测控数据都有完整回传,都是因为有发动机故障,结果火箭姿控系统无法应对,甚至因为电子设备可靠性问题关错发动机,最后快速导向失败的。 而21世纪的电子元件和控制算法、计算能力与50年前相比早已天翻地覆,“猎鹰”系列已至少两次在一个发动机故障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任务。 但这次“星舰”多台发动机不工作,并最终像苏联N1火箭一样折戟,很多人认为,看来SpaceX还是遇到了苏联N1火箭的困扰,把33台发动机密集塞在一起不可行。振动、热防护、可靠性难题无解。 低级错误 观察发射全过程,遥测数据显示,起飞时一级至少有3台发动机熄火,起飞推力降为额定的91%。 而后在起飞后40~60秒最外圈又熄火至少2台,推力下降到85%。 另外起飞后100秒,最外圈再熄火1台发动机,但在11秒后,这台“猛禽”又重新点燃。 另外,根据摄影师拍的照片,至少还有另外2台发动机存在推力下降的情况。也就是至少有8台发动机工作异常 (也有人认为是火箭自动控制对位发动机关机或者节流,以保持平衡)。 所以推力很可能最终无法支撑箭体向上,速度也不够,最终姿态失稳,一二级也不能分离。 究竟是不是发动机本身可靠性的问题后面再说,但火箭在这样的情况下,冲过了最大动压点,说明箭体结构是合格的。 火箭飞行过程中不断爬升加速,空气阻力Q也快速增大(与空气密度p成正比,与飞行速度V的平方成正比)。但火箭继续向高空和外太空爬升,空气也逐渐稀薄乃至接近阻力消失的宇宙真空。 这其中会有一个空气密度×速度平方的最大值和时刻。这个动压Q的极值点,就叫做Max-Q,此时的火箭结构受力最大最复杂,发生事故的概率也是最大的。 比如2020年SpaceX公司的“龙”载人飞船逃生救援测试,选择的就是在Max-Q点关闭九台梅林发动机,同时龙飞船开启推进系统,成功实现逃逸。 其实,这次“星舰”首飞遭遇的极端工况环境,说明了用不锈钢打造的箭体不仅合格,甚至坚固得令人吃惊。 要知道,以“星舰”5000吨的起飞重量,在高空来了个三圈半的大回旋,其他发动机还在工作,这其实并不寻常。 因为高悬空中(30~40公里高空)失去了距离感,人们不能理解,这就是一艘铁皮打造的薄壳核潜艇,正在以两倍以上的音速在天上旋转啊…… 在以往类似案例中,火箭姿态失控,很快就会结构解体、空中爆炸。因为按火箭的干质比,燃料与储箱箭体的厚度比例,比装啤酒的易拉罐还要薄10倍,很脆弱。 而“星舰”则整整高空转圈了40秒,是见所未见的 (SpaceX应该是在想尝试看看,有没有翻盘机会)。如果SpaceX指挥中心不下达自毁指令,不知它还能在30公里高空转几圈? 另外,在发动机空中停车时,发动机还发生了轻微的爆炸,闪过火光。说明一般的故障能够隔离,不会引发连锁反应,这些容错能力必须是有的。 那么,究竟是什么搞砸了好几个发动机呢? 看监控视频和事后影像,火箭升天黄沙爆炸,周边观看监测发射的大量汽车、设备在飞沙走石中被破坏。 顺带给整个发射场区下了一场“碎屑雨”,连距离发射点10多公里外的地方都收到了来自“星舰”的“馈赠”,实在是太污染环境了! 至于“震中”,看发射过后的发射场地面,犹如一场浩劫。发射台混凝土结构还在,但是之前铺的混凝土地面全都喷没了,还冲出一个巨大的坑,目测差不多有4米厚的地表土壤被喷飞。 所以,那几台不工作的猛禽发动机,大概率是被吹起和反弹的地面碎屑,尤其是水泥块崩坏了,所以才集中在火箭边缘外圈。 考虑到几百米外的汽车都被碎石砸坏,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动机和火箭整体依然安稳,皮实程度确实还不错,就是下次别这样了。 基地问题 于是,懂行的人都在问,SpaceX为什么不挖导流槽呢? 人类史上最大的、推力也就是喷力7600吨的火箭竟然敢不挖导流槽? 导流槽和降温水系统,这是航天发射架基本的构造啊。 其实,马斯克首先就是为了省钱,就搞了一个高架发射台,拉远一点距离,但是根本不够,这可是7600吨的冲击力啊,开什么玩笑。 马斯克2年前拍板德州建发射基地的时候就说了一句:“希望Boca Chica不需要导流排焰设施,但这可能是一个错误。”结果一语成谶。 现在,最重要的事应该是快速设计和建造导流槽和喷水降温系统?需要几个月?不不不,一连串的麻烦事来了。 首先,这里的地形地质其实不适合建设发射场, 沙质土壤,地下水位很高,缺少坚硬的地面容易沉降。 但是马斯克就是看中了美墨边界东端、德州最南端也是美国大陆最南端之一的地理位置——纬度越低越靠近赤道的地方越适合火箭发射,可以提高发射载荷。 而另一个佛州南端——迈阿密就是NASA的肯尼迪航天中心了,可以租可以建,但不是自己的地盘,放不开手脚。 早在2011年SpaceX就开始和德州洽谈人烟稀少的Boca Chica的土地租用事宜,得到了比较热情的答复。 最终双方在2014年达成协议,德州政府给了3000万美元的补贴和最大程度的法律宽松。 比如湿地公园的环保纠纷等等,德州税低,政府相对宽松,最后马斯克把特斯拉也全部带到了德州。 SpaceX花了一两年运输土壤改造这里的地貌,又花了一年多等待土壤的自然沉降, 直到2018年末,才开始工厂施工。 后来又决定原位建发射基地,搞成太空港,投入的成本已经很大了。 现在要挖导流槽,但关键是怎么挖,这里滨海地下水源源涌出,很有可能建不了。 肯尼迪航天中心同样离海岸很近,办法就是彻底加高了发射台,修了一个巨大的混凝土平台,里边直接开的导流槽。 按肯尼迪中心的这样标准重搞一个基座,浇筑工程量就大了,怎么也得大半年吧…… 而且还有导流槽的寿命问题,以巨型火箭的威力,即使修了导流槽和大流量喷水系统,发射后大规模的维修是不可避免的。 而且这只是暴露的问题之一而已,还好几个可能需要彻底大改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连火箭本身怎样怎样,都还没说呢,这才哪到哪啊,下一篇再接着讲吧。
/ S; D: K: s9 c$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