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尔顿《新生活报》在线阅读

哈密尔顿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6|回复: 0

最新研究:食量减少40%可延长寿命20年

[复制链接]

8780

主题

213

回帖

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7538
威望
2434
金钱
24138
注册时间
2010-2-19
发表于 2018-11-30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 H  p3 P* u4 B& Q- i8 Q. [
什么才是“身体健康”的标志?不少人都认为:胃口好、饭量大,吃嘛嘛香,就说明这个人的身体很健康。* t) {3 ]3 ^/ p. `  \! k$ g0 b! s9 B
世界卫生组织规定,个人的健康和寿命15%决定于遗传,10%决定于社会因素,8%决定于医疗条件,7%决定于气候影响,60%决定于自己。& Y5 c1 P: I- x4 ^0 P
老话常说:“寿命是从嘴里省出来的”!据英国伦敦大学健康老化研究所研究发现:食量减少40%可能让寿命延长20年。所以,如果想老得慢些,请适当保持饥饿。
/ V& x  |) V9 ?: q6 V5 U
想长寿,少吃点!$ M# E' i- F) @- m4 y- G
美国国立衰老研究所(NIA)对多项研究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降低进食量,有助延年益寿:& X0 _* Q! D% @
1980年,对恒河猴展开了持续20年的研究,其93%的基因与人类相同,平均寿命约为20岁。结果发现每天进食量减少30%的猴子:: G+ [% m! g- Q4 l" R( c0 o
最长寿命可达到43岁,超过该猴群平均寿命20岁;
8 M, f  C1 y! b3 W30岁后其外貌和行为都没有衰老痕迹;
. n  ^3 I% S7 p  H/ `癌症、心脏病的发病率降低50%以上,糖尿病发病率为0;
7 o" F4 N2 @3 B/ @8 }; G  v死亡率仅为13%,研究期间随意进食的猴子死亡率高达37%(是前者的近3倍)。
( X! }8 `2 P" [8 d3 l美国塔夫茨大学营养专家苏珊罗伯茨及其研究小组对218名21~50岁的参试者研究发现,食物摄入量减少25%的人:+ V2 H, P" f$ q" I% J5 n9 X
血液中好胆固醇明显升高;
; W- \$ ?: |$ u, U肿瘤坏死因子(TNFs)减少25%;0 A, M% w+ e: a2 C, t
胰岛素抵抗降低40%,整体血压更低。
5 v+ w; M" P7 E' E/ G$ o, `* X+ o; E这些研究都表明“少吃更长寿”。
& c6 H/ e: z$ U7 K: c4 _. v! }% Y为什么“少吃点”能长寿?
2 r- T( f7 P; M7 R! U
1、延缓细胞老化
. L8 C; ]. z9 b0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的一项血管衰老的研究中发现:在食物摄入量较低时,人体可产生一种称为β-羟丁酸的分子,是由肝脏产生的酮基分子,可以减缓血管系统的细胞老化。
+ j9 a+ z  F* E# Q# G2、减少活性氧的产生) \5 e! E# ~, U. d( m! [
饱食损伤细胞使人早衰。人们吸收的氧有2%被氧化酶催化为活性氧(自由基),活性氧是对人体极其有害的物质,能导致细胞损伤、动脉血管硬化、催人衰老等。人体摄入的能量越大,产生的活性氧就越多,人老化的程度也就越快。而少吃点可以减少活性氧的产生,使细胞免受其害,从而延缓衰老。  z$ Z# K3 F* J- f+ P/ B. w
3、减轻脾胃负担- q1 b# E% C1 m
人体对饮食的消化、吸收、输送,主要依靠脾胃来完成,进食恰到好处则脾胃消化、吸收功能运转正常。如果摄入食物过多,则会增加脾胃负担,胃不仅得不到休息还得分泌大量的胃液,长期以往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胃糜烂、胃溃疡。
( s/ k) s( E8 a( D" k: }如果摄入大量的蛋白质和脂肪类的食物,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可产生大量的毒素和致癌物质,甚至导致癌症的发生。+ [" K3 v( N3 x# N" E- I+ q
4、避免老年痴呆
5 ~! u/ H. O  h4 W& H4 S人饱食后,大脑中一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数量会增加数万倍。而这种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会促使动脉硬化引起大脑皮质血氧供应不足,导致脑萎缩和脑功能退化,减少寿命。
+ b4 C& L/ m. b, s日本专家还发现,大约有30%-40%的老年痴呆病人,在青壮年时期都有长期饱食的习惯。因为吃得过饱,胃肠需要更多的动力去消化食物,导致更多的血液积聚到胃肠道,而大脑的血液供应会相对不足,这就使脑细胞正常生理代谢受到影响,导致大脑早衰,容易患老年痴呆。% d) w: ]$ U4 i; Y
5、保护心脏
% j: O( |$ @1 |" Q2 n) r吃太饱,膨胀的胃容易使横膈上移,影响心脏功能。而且人体为了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代谢需氧量会大大增加,容易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引起猝死。
2 y  }0 C1 L5 T) f
6、减轻体重
8 C0 f% ]8 [$ z" V& w! |减少食物的摄入,可以减轻体重,除了保持良好的体型外,还可减少因肥胖而引起的一系列疾病。长期饱食使人肥胖,肥胖会引起动脉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癌症等一系列疾病。8 `% N& g9 I+ ]3 L% j* O7 a! Y1 Y
吃太饱容易撑出7大疾病
; p  R! c  w$ v( C' z1 g% y- ]胃病:吃得过饱的直接危害就是胃肠道。此外,人体胃黏膜上皮细胞寿命较短,每2-3天就应修复一次。如果胃始终处于饱胀状态,胃黏膜就不易得到修复的机会,胃大量分泌胃液,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产生胃部炎症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X7 b+ o; _9 l' S( g" C
肠道疾病:中国台湾科学家发现,脂肪堵塞在肠道里,会造成肠阻塞,大便黑色、带血。4 S2 \/ i) E& @& a- ?
癌症:日本科学家指出,吃得太饱会造成抑制细胞癌化因子的活动能力降低,增加患癌几率。
( ~5 C* F  h  G3 h骨质疏松:长期饱食易使骨骼过分脱钙,患骨质疏松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8 O! @& \' J( g$ u' e. l8 q* ~
肾病:饮食过量会伤害人的泌尿系统,因为过多的非蛋白氮要从肾脏排出,势必加重肾脏的负担。
, ]* b5 Z4 i/ N, T, u急性胰腺炎:晚餐吃得过好过饱,加之饮酒过多,很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  I5 o! i! A" A
神经衰弱:晚餐过饱,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兴奋的“波浪”扩散到大脑皮质其他部位,诱发神经衰弱。
  J) f2 f% C7 @% Z6 g8 ^  N9 Y
6个简单方法,教你控制食量做到7分饱!
8 N- S6 Z. B( k. a( w* j0 L1、专心吃饭
9 W" o" v2 d; F2 A0 y1 p吃饭忌一心二用,俗话说“食不言寝不语”,切忌不要边吃饭边聊天,或者边吃边看电视等,都会无意识多吃,所以吃饭一定要专心。" T6 P3 f8 m# a, }) z
2、细嚼慢咽7 O& x/ _0 T5 S$ z6 c+ o+ q% w
有研究证实,同样数量的食物,嚼得少、吃得快,就会更容易饥饿。所以,吃饭最好细嚼慢咽,是控制食量的小策略之一。" j2 s: L. e0 N$ X
而且,咀嚼时间过短,迷走神经仍处于过度兴奋状态,食欲也会相对亢进。结果是进食速度快的人,在大脑饱食中枢发出停止信号时,已经吃了太多。
  ~4 \  l; U; t* R& m专家建议:一口饭至少要嚼20下,吃饭时间保持在30分钟左右最好。
) R' I" k4 G* C( X9 `$ C
3、多吃粗粮; D  h5 @1 E( k
可以多吃一些需要多咀嚼才能下咽的食物,比如粗粮、蔬果,这样有助于放慢进食速度,也有利于饱腹。; Q/ H/ r4 f7 j4 S7 t0 H
4、吃水分多的食物. j9 E% H, ]# ]& H9 C- }. u
摄入水分多的食物,也是有利于胃可以很快感受到“满”,同样有利于控制食量,预防肥胖。
* z9 ~) Z- u4 ?6 `; m
5、吃饭先喝汤3 h. H4 O( r- d% l3 N$ y  f
吃饭时候先喝一口汤,不仅滋润食道有助下咽,还可以快速增加饱腹感,这样再吃菜的时候就可以控制住食量。$ K1 i% k8 I$ f- ^5 E: w! E
6、换小餐具! G! R0 b7 |: o  f- s0 F  e% p
把家里的餐具都换成小一号的,给自己一种食物充足的暗示,也可以帮助我们吃得更少一些。          * f! n- X6 |2 k. o& k
! L5 ]: d, Y5 X

0 I+ l% J3 j6 S. ?4 z& y
/ a! m  {" F  g4 p6 l4 h$ z& H* t4 I" D

* t/ G$ ]. }$ g+ ?1 D' ?( t$ B% M4 C' m: m8 I
, A' _- |2 B/ B8 v4 `; S
# T! e6 K9 r5 h+ |/ G9 z7 j4 Y$ d

& g, _) @8 j8 @* p9 S. W6 k  k9 X1 X* o3 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哈密尔顿华人网

GMT-4, 2024-6-16 00:1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