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6 Y/ B" T( ?; N7 x! l" a! M; A) `日本人是世界上最爱干净的民族——在互联网时代,这似乎毋庸置疑。 在刚刚过去的2018 年俄罗斯世界杯上,日本队赛后打扫更衣室的佳话传遍世界。不仅如此,场边的日本球迷还留下了输球后边哭边收拾垃圾的背影。 比起世界杯球场的表现,日本人在自己的祖国更是显得有「洁癖」。 第一次去日本的中国游客,往往会对日本都市景观的洁净惊叹不已:街道纤尘不染,垃圾箱整整齐齐,路面上的车辆干净得闪闪发亮,就连泥头车也干净得能反光。 ▍就连泥头车也能反光 日本为什么会这么干净? 很多人给出过各自的回答。环保观念、国民教育、东京奥运会、季风气候、行政管理手段都被一再提及,甚至有人认为「洁癖」是日本人的民族性。 不过不管怎么分析,有一点必须澄清:日本的干净绝非自古以来,日本人也不是一开始就「爱干净」的。 而这一切的起点,其实都要从1970 年代在日本闹得举国沸腾的「垃圾战争」说起。 「丑陋的日本人」 1985 年,台湾作家柏杨出版了他最富盛名也最具争议的著作《丑陋的中国人》。他在书中激烈抨击中国人的「脏、乱、吵」等「劣根性」,余波至今不息。 但无论支持还是反对,鲜有人知的是,柏杨这本书的立意,其实是来源于当时日本人的自我批评。 早在1970 年,日本教育学家高桥敷教授就撰写了《丑陋的日本人》一书,历数日本人「乱丢垃圾、随地小便、从不排队和『在动物园乱喂长颈鹿』」等不文明行为。这种边骂边反省的文风,由此才在东亚扩散开去。 ▍高桥敷著《丑陋的日本人》 这本书所描述的内容,绝对会让当代中国人倍感亲切。毕竟,当年「丑陋」的日本和今天不文明的中国,有着极为类似的社会背景。 1955 年起,日本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虽然历史进程赋予了日本绝佳的发展机遇,但多数日本人的行为习惯仍然停留在过去。 当时的日本,也是垃圾随处乱扔,污物随便投弃。经济体量和垃圾体量同步爆炸,把日本城市变成了无数「肮脏都市」,都市景观与今天完全是两个画风: ▍1951 年的银座。街头随意弃置的烟头之多,以至于路边有人专门捡行人丢弃的烟头 ▍1962 年的市民会馆(剧场),观众离去后留下遍地垃圾 ▍同年,国铁(JR 前身)东京站附近花坛里的垃圾琳琅满目。此时距东京奥运会只有两年时间 ▍1967 年,流过大阪市住宅区的千间川成为「垃圾堆」。此河四年后被大阪市政府填埋 除了乱扔垃圾,粗放发展还带来了环境公害。 因为工厂的乱排乱放,大气污染一直从日本西海岸的工业城市蔓延至本州太平洋区域,首都东京「伸手不见五指」,空气中能闻到硫化物刺鼻的味道。 1960 年,三重县四日市发生了「四日哮喘事件」。但多数人仍未意识到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小学校歌里还将冒烟的工厂称作「日本的希望之光」。 ▍1968 年,「日本的希望之光」导致东京湾上空浓雾环绕,环境堪比今日北京 城市环境的「脏乱差」和大规模公害事件的频发,最终激起了一小撮日本人的羞耻心。 1964 年的东京奥运会被很多人视为日本干净起来的起点。当时的主政者认为,奥运会是战后复兴的日本首次向外国展示自己的窗口。除了兴建一系列公共设施,东京都还展开了大规模的「首都美化运动」,提倡「垃圾入篓」「统一收集」。 ▍整治运动的很大一项成果是推广了新型垃圾箱。垃圾被放在路边的有盖垃圾箱里,垃圾车会定期前来收集 频发的公害问题更加刺痛日本人的神经。1970 年的第64 回临时国会被称为「公害国会」,集中提出了14 项和环境公害有关的法案。 ▍「公害国会」现场 然而,改变大众的观念并没有这么简单。 不管是环境污染的严峻现实、新通过的法规,还是面对外国友人的羞耻心,都无法让多数普通人把保护公共卫生环境当成自己家的事。 这种观念真正深入人心,要得益于一场持续八年、声势浩大的「垃圾战争」。 东京「垃圾内战」 1970 年代,东京是日本垃圾问题最严峻的城市之一。 这座高速发展中的城市,正经历着「垃圾围城」:电视机、冰箱和洗衣机等白色家电开始大量进入普通人的家庭消费;而人口的大规模涌入更扩大了消费的量级,纸、塑料、玻璃瓶、食品废弃物等生活垃圾塞满了整个东京。 ▍星期日的银座人山人海,大家都来「买买买」 据统计,1971 年东京23 区的日均垃圾生产量约14 万吨,比起七年前增长了76.78%。而且,增加的多数是不可燃垃圾,城市垃圾中只有大约三成可以通过焚烧处理。 ▍东京23 区垃圾量的变化,从1955 年(昭和30 年)开始激增 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根本不足以消化这么多废弃物。当时的主管部门东京都清扫局大手一挥,决定大张旗鼓的开始新的垃圾处理计划。 1956 年,都政府通过了《清扫工场建设十年计划》,打算在各个区里建设新的垃圾处理场。可燃垃圾直接在处理场中焚烧,而那些不能焚烧的,就被统一运到南部填海处理。 然而,这个雄心满满的计划在开建过程中遭遇了重大挫折。 1966 年,都政府选定杉并区的高井户地区修建垃圾处理站,然而当地居民并不乐意。他们公开质疑,政府从未公布过选址理由,也没有和当地居民商量过。凭什么就这么把垃圾处理站建在我家门口? 居民的激烈抗议,迫使政府中止了处理场建设计划。 ▍杉并区居民走上街头,反对政府的垃圾处理场建设计划 不过,正当杉并区居民额手称庆之时,东京另一侧的江东区却彻底心理失衡,按捺不住暴走的决心。 这得从江东区在垃圾处理问题中的特殊地位说起。 江东区南部面朝东京湾,几个世纪前就是旧城江户的垃圾填埋地,一直被当作东京「最后的垃圾桶」。1957 年,东京都在江东区的梦之岛修建了第14号填埋场,那时都政府向江东区承诺,会尽最大努力防止垃圾带来的危害。 ▍东京都23 区最新的垃圾处理场分布图,可以看到杉并区和江东区的位置 然而,这句承诺变成了空头支票。 江东区埋下了东京都的七成废弃物,大部分是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生垃圾」。每天有5000 台以上的垃圾车驶入区内,交通堵塞、垃圾外溢、污水乱流、恶臭扑鼻,居民怨声载道。 $ A% T1 ?5 H7 f0 b
* @& b$ `, {0 `% i9 G4 Q0 T! | \3 x( i5 o/ R v: }& y
8 j& `) ?* x' U2 _( M
( E4 z( L' K2 `' s+ j% {( E(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