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3 ?- i& `' q$ Y7 a8 d
6 S) y9 q. N& q2 F" P" l) s; H8 L7 T4 J8 W
' t2 f M5 Q4 S, K0 T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于年底刷屏网络,大抵也是因为触碰到了这些感喟连着的现实痛点。% o `6 F X5 w, Y
`% P& S# Y. b U: _4 x
) [! K2 R, M. o/ z
资料图 原标题:让“北京中年”们“感冒”的何止流感,还有无力感1 a* Z0 U$ L( D: o( m) g, X
作者:仲鸣7 J! X5 A- k1 h* `1 [
央视网消息:从“人艰不拆”到“人生实苦”,时兴词汇里,总含着人们对生活、世相、运数的感喟。
$ E; r) C' D. W5 _+ z( o! f, f8 k' O《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于年底刷屏网络,大抵也是因为触碰到了这些感喟连着的现实痛点。
' s A& |) ~* F) K7 I& A. G这篇长达两万多字的自媒体长文,记录了作者的岳父在北京家里染上流感,从满不在乎地当普通“感冒”来治疗,到肺部感染进入ICU,最终不幸病故的全过程。从“感冒”到天人永隔,只经过了29天。( u2 e% [* G3 T* |+ v
长篇累牍、平铺直叙、纯属个人际遇,这几样特质,原本都是爆款绝缘体。
. F9 D$ K8 {( E& X7 }. {$ e可《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却“一反常态”地引发了裂变式传播,这颇堪寻味:涉疾病、健康、养生类信息自带的“热传体质”,中年、中产等流量收割机式话题的注意力辐辏效应,身在大北京却未治好“小感冒”的反差,无疑都是其广为传播的重要因由。
( ?8 k* C I$ B6 `: I/ X但从深层次讲,老人患流感后病故,这看似庸常的故事能从个案变成刷屏话题,能让对撕互怼成习的舆论场发出唏嘘的一片声响,必然是因为它映照的现实截面与人们的遭际可能有重叠,其发生逻辑有较强的代入感、为人们的移情提供了落点--与其说是人们关心这个家庭的遭遇,不如说是人们从这家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h. u9 ^ c+ n+ k# }
此事的确给了人们太多的“意想不到”:很多人想不到,这么频发且不起眼的流感,竟然会将人带向万劫不复的死亡;很多人想不到,看个“小病”会让人这么心力交瘁;很多人也想不到,一场疾病,能让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7位数流动性资金的家庭骤然被掏空,这么不堪一击??0 A, R. L' R5 k/ {7 L* \4 ^" `( G
对公众来说,那种“每个月焦虑好几次,每次都能养活几篇10万+”的、带有矫情作态痕迹的中产困境、中年危机,固然也能催生出足够的谈资与争论,可跟你我内心总隔了一层朦胧之物。4 S" V# o) p1 Q, U, K Q
而一个“小感冒”最终要了命,医院床位紧张要托关系才能进,ICU1天就得花上两万,一人住院全家奔波,还有异地医保报销周期漫长、太平间潜规则等现实情境,则真实可感,所以无需添油加醋就能震慑人心,就能让人真切感受到“人生无常”的堵心与糟心。# B" L' X4 D1 n' l/ ~
“人生变改故无穷”,生活从来都不止眼前的遭逢,还有不测的风云。这些不测的风云,能轻松将我们筑起的看似稳固的抗风险壁垒击溃,让我们在失亲之痛和因病致贫之间只有无奈--哪怕这壁垒是辛苦半辈子的财富积累和人脉积蓄构筑而成的,这难免给人以深沉的无力感。
1 M$ M! Y# f2 b% {: |本质上,人们对这篇个人叙事式长文的“感冒”,不只源于流感本身,更起于人们在疾病之类的不可测因素面前的这种无力感。
- K% \% q- o `. ], Z) O大面积流感爆发在“能见度低”与“危害面广”间的张力中制造的忧虑,固然是无力感的由头,但无力感更来自于我们遭遇病魔来袭时的难以抵抗,还有个人在机械化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间的回旋空间之逼仄。也就是说,在疾病和死亡面前,我们微若蝼蚁;在庞大的系统面前,我们也难有驾驭之力。
5 }& x# P3 B' m) [有网友就说,“北京的中产们,有房有车有孩,天天挂在嘴角的是区块链、比特币、宏观大势,但也逃不过面对家人生老病死,改变不了‘感冒’变成上呼吸器进ICU。
4 {* U0 V( a+ s8 s% r9 _/ }说起来,大家平时都是攻城狮、投行小高管,看美剧听巴赫,谈投资聊上市,一旦出了事,横幅拉起来,膝盖跪下来,和进城讨薪的农民工其实没啥区别”。
. i; y8 d9 B; ~% t8 K6 w这道出了关于中年、中产乃至所有人生活的残酷真相:一旦生病,我们就成了庞杂医疗系统里的无头苍蝇;一旦跌落,我们就算迈入了高阶的财富、声名位置也照样会坠入命运地窖??这些不确定性,会轻而易举地瓦解我们对可预期的安定、美满生活的笃定信念,会让现在“有力”的我们感受到对未来的“无力”。 ~% r8 ?# i' E. l& J4 O0 @) L+ u! P
“苦海泛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这般感慨在所难免。但社会之为社会,就在于它可以用制度与人心去为我们不坠入底端而兜底。而要让人们少些在命运面前的无力感,也该诉诸很多托底性制度设计的完善和向好力量的积攒:比如,更妥善的疫情告知与病情防控科普,更公平和均衡的医疗体系,更缜密的医疗保险等。3 }: y% m- ~- Q2 V( X4 j n* m0 X" C: C
“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疾病与死亡寓示的生命无常,正是“苦”的一部分,而良序社会与向善人心,则会给我们更多确定感,也托起我们的“足够相信”。
+ S/ g- D, v0 O
) u* M3 L1 j C) }8 }
. m, M2 ~( ~; |) F- E5 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