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L# T- ~) G( O* X6 y0 o
7 r3 O i# G+ v( S7 s( W$ c. N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根本没有注意当中,暖壶的叫法悄悄消失了,代之以文雅的“保温瓶”一称。也许是改开后各地人才大量涌入北京,改变了此地的语言习惯吧。
1 r& ^$ r% U" Q, y& C' d" V9 T# X4 }5 |" b, {
0 A0 d# n% x8 z0 K
本期主笔|孟晖# S1 k7 P" ]4 i6 g, b& p
# J2 d+ ?* f, M 中国人喜欢喝热茶,茶水随冲随喝,所以保温瓶便很受欢迎。在我小的时候,北京人家普遍把保温瓶叫“暖壶”,也叫“暖水瓶”、“暖瓶”。 “暖壶里还有热水吗?”“别喝凉水,从暖壶里倒水放凉了再喝。”这类话,是我童年时日常听惯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我根本没有注意当中,暖壶的叫法悄悄消失了,代之以文雅的“保温瓶”一称。也许是改开后各地人才大量涌入北京,改变了此地的语言习惯吧。我也跟着改口,并且几乎忘了暖壶这个词,直到最近重新翻阅《红楼梦》才蓦然勾起了回忆。没想到,暖壶竟然是个颇有年头的名称,至晚在曹雪芹生活的时代就见于日常口语中。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写道,宝玉半夜醒来,想要喝口茶,于是麝月“向茶隔上取了茶碗”,“向暖壶中倒了半碗茶,递与宝玉吃了”。这就是说,在冬季,怡红院里是备有暖壶的,暖壶里存有热茶水,可以随时倒入茶杯饮用。现代读者自然会感兴趣的是,文中提到的“暖壶”是什么? 恰好是农历新年的时节,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由清代佚名宫廷画家绘就的一幅《岁朝图》。与同类作品相比,这一画作在题材上相当独特,乃是乾隆皇帝亲自上阵作主角。画中,他本人、他身后的两位妃子以及身前大大小小的皇子一律着汉装。在他身畔,一位小皇子手持一柄方天戟,戟上挂着一只磬,乾隆一手抱着个小皇子(亦或小皇孙),一手用个小槌去敲磬,寓意“吉庆”。画深处一位皇子捧着一盘苹果走来,当时有习惯在过年时把苹果叫作“平安果”,凑到一起,便是“吉庆平安”。廊下观看放炮仗的皇子举着一把鲶鱼形红色花灯,象征“连年有余”,手持方天戟的皇子另一手提着个玺印,意思是“见喜”,高挂半空的牛角灯笼既是写实,同时也谐音“丰登(风灯)”。 《岁朝图》
4 Z6 x1 ~% `1 V/ v* X画中其他内容则展示当时真实的除夕节俗:乾隆脚踏的炭火盆里燃有松柏枝,一位皇子蹲在盆前,手持一簇松柏枝对炭灰加以拨动,以便火势旺盛——烧松盆;一位相对年长的皇子怀抱麦秸,在庭院内一路抛撒——踩岁;还有一位皇子在放鞭炮。 很显然,这是一个假想场景。在真实情况中,清代帝王以及后妃皇子不可能在除夕或元旦时穿汉装,也不见皇子亲自烧松盆、撒麦秸的记载。乾隆授意画家创作这样一幅作品,大概是让自己在画中呈现为神一般的存在,恩赐给天下年年的太平,岁岁的安乐。 奇妙的是,在这样一幅宣扬“元旦吉祥”主题的画面当中,一些细节却是对当时物品的真实描绘,最扎眼的是廊壁下的一张小几,摆了各种瓶瓶罐罐,琳琅满目。最顶一层上的一件器物颇为独特,是一件长方匣,匣前伸出个壶嘴,顶面有两个圆盖,还配备提梁与挂链,侧旁的匣壁上有个透气孔。这件物品,实际上是一个特制的茶水保温箱,亦即清代的高档暖壶。 《岁朝图局部》
& `9 C% R2 f1 x5 U, L 北京故宫博物院保存有这种款式的暖壶的实物,其主体是一个长方形银制小箱,另外有配套打制的一只茶壶和一只水壶。箱顶由银板覆盖住, 但板上开有两个圆口,这两个圆口各配有一个带钮活盖,以银链拴在提梁的根部。使用时,把烧红的热炭填在箱内,然后向两个圆口内分别放入茶壶和水壶,再用活盖把圆口塞住;在放茶壶的一侧,还有一个开洞,让茶壶的流嘴从中伸出。这样,炭火的热量就被封在箱体内,慢慢烘烤着一对小壶内的茶与水。细致的是,工匠还为茶壶的流嘴也打造了一个小套盖,同样靠银链连在箱体上,不至于遗失,寒天时,将这个套盖扣在茶壶流嘴的顶头,便防止了壶内茶水向外散溢热量。箱体的侧面有一个圆洞,实际上是出炭口,烧后的木炭余烬就由这里清出。为了这个圆洞,配有一个满布漂亮镂花纹的活罩,也是经细链系到把手上,使用过程中,镂花罩会嵌在圆洞口上,供氧气进入箱内,炭火也就不会因缺氧而熄灭。 于是,只要向茶壶内放好茶叶、灌入热水,再将其置于银箱内,便可以依靠炭火保温一段时间。倒茶时,只要握住箱上的提梁,让壶嘴向茶杯倾斜,就可以出茶,并不需要把茶壶从箱中取出。旁边还有一只水壶内存着热水,以备随时向茶壶内添加。可以说,这一款保温箱在设计上十分周到,非常方便实用。 清宫银暖壶实物) H7 K( x& _- U# A2 m# m5 |: K1 @
一旦将《岁朝图》中的描绘与实物对比,就会看到,画里的暖壶与现存的清代实物完全一样,画家做了细致的再现。由此看来,乾隆皇帝在冬日也会使用此般款式的暖壶呢! 精美的宫廷绘画中出现暖壶的形象,并不限于《岁朝图》一例。在更早些的年代,雍正皇帝在位的时候,圆明园的深柳读书堂内曾经立有一架围屏,十二扇屏面上各裱有一张美人画。很幸运的,这一组十二张美人画保留到了今天,其中一张表现一位美人手持一面铜镜自照,在忧虑韶华易逝,镜中的容颜不知还能美丽多久。时节则是冬季,她穿着皮毛披风,头围昭君套,一手扶在手炉上,窗台上有一盆盛开的水仙。在她的坐榻边,窄几上放着一只茶水保温箱——即暖壶,其形制与故宫现存实物完全一样。表现“闺怨”主题的宫廷绘画中出现了这样一件普通的日常用具,画家大概是想借如此的细节增加画面的现实感,让包括雍正皇帝在内的那个时代的观众感觉到熟悉的生活气息。 《深柳读书堂美人画屏》之一
# B4 R1 w, t0 J+ ~《红楼梦》创作于十八世纪,与《深柳读书堂美人画屏》和《岁朝图》属于同一个时代,因此,可以肯定,小说中提到的暖壶,正是这样一只内嵌茶壶与水壶的银火箱。那时的上层社会在冬日利用此般暖壶为茶水保温,可以随时喝上热茶,无须临时冲泡。正如小说中所表现,当半夜口渴时,有这样一只暖壶,那是最方便了。 《深柳读书堂美人画屏》细部) `! o* d7 I* G F
传统生活中,不仅宫廷与上层社会,便是平民人家,也一样使用暖壶,不过民间的暖壶在形制上更为简单一些。最朴素的方法是为茶壶量身缝制一件“棉套”,棉套内絮有厚厚的棉花,等于给茶壶穿上一件棉大衣。另外一种常见的形式是一只圆形小木桶,桶沿上留有一处供茶壶嘴伸出的小口。桶内垫上棉絮,将茶壶放入其中,流嘴由小口伸出,再关合木桶盖,便能给壶内的茶水保温,饮用时,抓住把手倾斜桶身,伸出在桶外的茶壶嘴即会出茶。这种暖壶也叫茶桶,其中不乏木工佳作,提梁的造型花样百变,桶身上带有浮雕图案,并且髹以金漆,凡是保留到今天者,都成了收藏者喜爱的民俗文物。 金漆茶桶,章先生收藏,引自夏风著《金屋藏贵·箱箧篮桶》
- ~0 D, x. S2 ?此外也有藤编、竹编等形式,杭州林风眠纪念馆便收藏有一件“竹编高足温茶篓”,竹编的桶形高足之上接以一只带提梁的圆篮,篮内可以放置带炭火的陶钵,再把茶壶坐在钵上。这只温茶篓轻盈高挑,富有姿态,结构上很是出人意外,简直像是一件现代设计的作品。 温茶篓,引自夏风著《金屋藏贵·箱箧篮桶》
5 x. u$ N. i Q. e% d) R- e不过,在色色传统冬用茶水保温器中,明代戏曲家高濂编著的《遵生八笺》中介绍了一款“暖砚炉”,当推为最佳设计案例。 古代文人离不开砚台,但是,一到冬天,书案上的砚、墨、笔往往会因低温而结冻,难以使用,于是,“暖砚”被发明出来。依照砚台的大小与形状,定制一个配套的铜、瓷或陶匣,四壁要有镂花开孔以便通风透氧,将炭灰填满匣内,埋进一小块烧红的木炭,再将砚台架搁在匣口之上,即成暖砚。 不过,只要稍不留意,炭火过旺,火焰的直接炙烤便可能导致砚体受损,传统文人最是宝爱自己的美砚,当然不愿意看到这种遗憾发生。于是,到清代,出现了一种更为讲究的形式,在炭匣之上增加一层水屉,水屉之上则有铜砚盘。使用时,于炭匣内放置炭与灰,水屉内注水,这样,炭热是经由水温传递向上,消解了火烤制造的损伤。铜砚盘覆盖住水屉,导热性能良好,内嵌砚台,以微微的热意烘着砚身,砚内的墨汁也就不会凝冻。北京故宫博物院即保存有当年专供清朝历代皇帝御用的注水式暖砚,其结构设计非常轻灵,将水屉与炭火盒制为活动抽屉,很是方便使用与清理。 雍正端石连环形暖砚
$ k0 e8 c" e/ H C) s“暖砚炉”则是把暖砚加以进一步的拓展,令其同时也可以加热茶酒,通过形式上的转变,赋予多功能的用途。这种案头小炉也简称为“砚炉”,由铜材打制而成,炉体长一尺二寸、阔七寸,顶面制作为中间底凹、两端升起的样式: 中间的低凹处为放置墨与毛笔之位,通过炉腔内的温热防止墨僵笔硬; 左边一端相比右端稍微低矮一些,顶面开有小口,将砚台置于小口之上,如此,砚台中的墨汁便不至于因寒冬而结冰; 右边一端最高,顶面设有一个小灶口,一只小壶坐于其上。同时,在侧壁开个火门以供添炭、清灰。 推测起来,在砚炉的炉体内,当中会竖有一道铜壁,将内腔隔离成两部分空间。一部分空间上承小壶,内置炭火。另一部分则与放置笔墨与砚台的平面相对应,通过置砚处的小口注水入内。这样,砚炉实际上是一件“水火炉”,半个内腔盛水,半个内腔盛火。水温把隔壁炭火的热量加以传递,烘暖其上的笔、墨、砚,这样既为文房用具防冻,又不至于因火猛而将它们炙焦。 于是,只要在炉体的“水腔”内注水、“火腔”里添好炭火,就可以一边温茶煮酒,一边替砚、墨、笔保暖,解决了一个文人在冬季的书房内最首要的问题。一只如此的砚炉设于书案之上,可以独自啜茶读书,也可以招待朋友把酒长谈,堪称专为读书生活量身定制的实用加热器,因此,高濂下结论说:“三冬之夜,不可一日无此于灯檠之间也。”对传统士大夫来说,实乃书斋内最不可缺的御冬设备。 临到就寝时,这只砚炉便从书案转移到床头。《遵生八笺》里对书房进行了理想的规划,其中细节之一包括在卧榻的侧畔设立一只小几,几上随季节轮转陈设不同的器物,或是插有四季鲜花的花瓶,或是蒲石盆,或是香炉,或是香篆盘。及至冬天,这张床头小几之上便出现了砚炉。于是,书房主人一旦夜半口渴,便可以从砚炉上取下茶壶,倒一杯热茶喝下,一如怡红公子在某个冬夜那样。 清宫御用端石铜盒暖砚: }8 B- c0 f3 `" E% B: w3 T* U
6 n, a+ E7 ]6 t# _, T! o: F
8 k& J4 Y6 X1 M# O+ T
1 d* N3 K: u* U- s! g% D3 Z' k4 o# d0 y" ?$ [6 T0 j6 A' 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