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尔顿《新生活报》在线阅读

哈密尔顿华人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4|回复: 1

唐驳虎:2个月内4家银行倒闭!美银行业危机愈演愈烈?

[复制链接]

8780

主题

213

回帖

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7538
威望
2434
金钱
24138
注册时间
2010-2-19
发表于 2023-5-5 17: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友情提示: 请千万不要登入陌生网站输入QQ号和密码,以防诈骗。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从哪儿看到的,谢谢。
北美华人新生活

地产经纪 刘碧兰

北美华人新生活

旅游资讯

心理热线

新客户广告位
更多广告请点击
中文黄页

9 _. b5 `, t4 d/ ~. L
7 ~' o! R3 P: u' V. P

核心提要:

1. 当地时间5月4日,美国地区性银行股再度暴跌,西太平洋银行首当其冲。此前第一共和银行也宣布被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美国银行业再掀波澜。

2. 第一共和银行的存款主要来自科技公司的老板和高管们的财富。3月份,硅谷银行倒闭,恐慌中的投资者们大量提款,第一共和银行遭遇挤兑。4月24日,一季度经营数据显示该银行存款大量流失、高息借款大幅增加。这些数据击垮了市场信心,第一共和银行最终破产清盘。

3. 此轮倒闭的银行规模占美国银行业总资产规模的2.1%。本轮银行业危机与美国1982年第一轮储贷危机相似,都是利率环境的急剧变化冲击了部分特殊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流动性,导致银行挤兑和破产。但目前美国银行接连倒闭的原因更多在于银行自身的业务风险,债券浮亏已基本解决。

4. 5月3日,美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美联储加息除了影响银行业外也影响全球。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下半年是否会爆发流动性危机值得关注。

作者|唐驳虎 凤凰新闻客户端荣誉主笔

当地时间5月4日,美国地区性银行股再度暴跌:西太平洋银行重挫48%,阿莱恩斯西部银行跌45%,第一地平线国家银行跌37%,齐昂银行、夏威夷银行、KeyCorp等跟跌。其中西太平洋银行尤为引人注目,这家银行一直在寻求出售,但是并没有买家表现出兴趣。

以西太银行为首的这波暴跌也让美国的银行业危机再起波澜:3月以来,美多家银行接连倒闭。目前为止,本轮美国银行累计倒闭数量已达到四家:3月8日宣布自愿清算的银门银行Silvergate,3月10日和12日先后被接管的硅谷银行SVB和签名银行Signature(全美总资产排名第29位),以及4月28日宣布被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的第一共和银行。

而这一次陷入危机的西太平洋银行 拥有67家支行,第一季度的存款总额为282亿美元。 但自3月8日地区银行危机爆发以来,其股价已缩水近90%。 该行股价的大幅下跌也波及了上述其他地区银行。

那么,美国银行的接连倒闭会继续吗?西太平洋银行会成为下一个牺牲品吗?

让我们先从硅谷银行之后更大的银行破产案——4月28日宣布被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的第一共和银行说起。

倒霉的被牵连者

第一共和银行(First Republic Bank,FRB)成立于1985年,总部在旧金山,在11个州拥有80个分支机构,但主要仍是面向加州旧金山-硅谷的区域性银行。

2022年年底,第一共和银行的资产规模达2130亿美元,财富管理资产总额为2710亿美元,市值320亿美元。资产值在全美排第15,正好排在硅谷银行(SVB)前一位,还是标普500指数成份股。

不过第一共和银行FRB和硅谷银行SVB的资产负债结构差异很大,硅谷银行的存款主要来自科技行业的初创公司,也是创投资金的中转站。

第一共和银行的传统银行特征更为突出,存款主要来自科技公司的老板和高管们的财富,比如扎克伯格。自我定位是为科技新贵们提供私人银行和财富管理服务。

硅谷银行如前所述,在疫情头两年美联储大放水期间,热钱蜂拥而至,硅谷银行也找不到合理的放贷渠道,就配置了太多的MBS(证券化房贷)和美国国债。

最终在2022年美联储180度的激进加息周期中,造成资产市值浮亏;同时热钱退去,初创公司开始提取存款。为了兑付资金,SVB被迫实亏出售债券资产,导致市场和储户信心动摇,引发挤兑迅速倒闭。

而第一共和银行的资产里,金融和债券投资占比不高,贷款始终是主要业务资产类型,占比在80%以上,去年底放贷1660亿美元,大部分与房地产有关,全年利息收入57亿美元,不良率仅为0.06%。

在第一共和银行证券投资仅占总资产的16%,远低于硅谷银行的57%;310亿美元债券的账面浮亏为52亿美元,相当于2年半的净利润,略高于40亿美元的手头现金,总体可以应对。

3月8日至10日,硅谷银行遭遇挤兑,账面资金在40个小时内被迅速转光 ,被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

随后,惊慌的科技新贵们开始担心自己在其他中小银行的存款,于是同在旧金山湾区的第一共和银行就成了被转款挤兑的对象。

第一共和银行怎么也想不到,另一家银行资产错配的问题,竟然导致很保守稳健、资产挺健康的自己被牵连挤兑,股价也随之大跌。

作为一家面向“高净值客户”也就是科技新贵的银行,第一共和银行(FRB)的业务和估值一直都为同行所羡慕。

但以富人客户为主的特点则意味着,FRB的账户数较少,平均账户余额更高,有68%的存款超过了存款保险上限25万美元。

虽然这个比例不及硅谷银行——面向科创公司和机构客户,大额存款比例达94%,然而在科技新贵的资产再配置与敏感恐慌调配中,第一共和银行也难逃快速挤兑。

3月16日,FRB接受了十一家美国大行的300亿美元的联合存款支持,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信心 。

这是由摩根大通牵头美行、花旗、富国和高盛、摩根斯坦利在内的11家大中型银行,在FRB存入的300亿美元。

无妄之灾

但是到4月24日,FRB按上市公司法规公布了一季度(截止3月31日)的经营数据,最终击垮了市场信心。

根据FRB披露的数据,3月9日FRB的存款规模仍有1735亿美元,只是比去年年底下滑了1.7%。

但到了3月底,存款规模已经降至1045亿美元(包含300亿美元救济存款),比2022年底的1765亿美元,下降了720亿美元。

这意味着,如果不考虑美国大行支持的300亿美元存款,FRB今年一季度流失的存款规模高达1020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990亿、99%)是3月10日硅谷银行破产后的20天内跑掉的。

而减去救助的300亿,真正的存款只剩下了745亿美元。相比2022年底的1765亿美元,跑掉了58%。这些流失的存款主要是无息或低息存款,在资产负债表里属于低成本负债资金(2022年利息成本9亿美元)。

存款是一家银行的命根子,为了填补这千亿美元的流失,3月中下旬FRB向美联储和市场紧急借贷了900多亿美元的外部资金来保证流动性,基本上就是在靠美联储的借款续命。

具体看,到3月底FRB的短期借款和长期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04亿美元和263亿美元,比2022年底分别增加了736亿美元和177亿美元,合计增加913亿美元。

其中约800亿美元是通过限期融资计划(BTFP)等借款工具向美联储借的。但按现在美联储的市场高利率,官方优惠后的利率也达到了4.75%。

FRB还以5.09%的利率向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ederal Home Loan Bank)短期借款100亿美元,加上其他利息更高的市场资金,总平均利率达到了5%,负债成本大幅攀升。

但FRB表示,自己的净息差只是从2022年同期的2.68%降至1.77%。由于净利息收入减少,一季度营业收入为 12 亿美元,同比下降 13.4%;净利润为 2.69 亿美元,同比下降 32.9%。

这些数据都好于市场分析预期,每股盈利为1.23美元。FRB还表示,到了3月底存款流失就基本停止了。

▎董事长Jim Herbert

截止到上周五4月21日,存款规模为1027亿,比3月底只减少了1.7%,主要原因是客户的 报 税支出(美国4月份是报税季)。

董事长Jim Herbert和首席执行官Mike Roffler表示,“虽然未来面临挑战,存款的稳定性、信贷品质和资本状况都存在不确定因素,但我们将继续采取措施强化业务”。

▎首席执行官Mike Roffler

FRB很努力地在自救,具体包括裁撤20%~25%的员工、大幅削减高管薪酬、压缩办公空间、减少非必要项目和活动、暂停派发股息等。

但是 市场认为,FRB发放贷款的平均利率只有3.66%,而新增借款的平均利率达到了5%,也就是说资金成本比收益更高。

FRB之所以还能有不错的盈利,是因为千亿美元量级的借款是在3月中下旬才开始,如果持续下去,那么FRB必然会亏损。

于是FRB股价继续大跌。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价在今年2月份,一度还有147美元,然后3月份硅谷银行破产,第一共和银行也被拖累,直接暴跌到20美元。

随后一度又暴涨回50美元,但随后跌回15美元左右震荡。当4月24日公布一季度财报,直接让股价腰斩跌到8美元,再就是4美元、2美元。

股价两个月总体跌去了98%,市值也只剩3亿美元。那么,FRB就该清盘了。4月28日星期五,FDIC(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宣布接管第一共和银行。

破产清盘

接下来,就该是破产清盘了。 为了减缓市场冲击,FDIC要求摩根大通和PNC(匹兹堡国民银行)等竞购者赶在周日前提交最终报价,直接进入资产清算程序。

购买资产的银行,随后可以出售相关资产,偿还高息的政府借款。必须说,第一共和银行的资产还是相当健康的:

第一共和银行公布的一季度财报显示,截至3月底总资产为2330亿美元,其中包含1730亿美元贷款和350亿美元证券资产,以及132亿美元现金及等价物。

贷款比较2022年3月(同比)和12月底(环比)分别上升319.98亿美元和64.51亿美元,增加到1733.11亿美元,环比增长3.9%,同比增长22.6%。

FRC说,贷款部分增加的主要是家庭贷款,客户的信用风险都极低,不良贷款率只有0.06%,非常健康。

而管理财富资产较2022年3月底和12月底分别上升152.69亿美元和182.20亿美元,达2894.64亿美元,均继续保持增长。

另外第一共和银行表示,不含大行同业存进来的300亿美元。该行未保险存款占总存款额的比率已经从68%降到27%(198亿美元)。

而第一共和银行的总负债为2150亿美元,清盘下来还是有利可图的。所以美国大行都在跃跃欲试。

相比之前的第一公民银行收购硅谷银行约45%资产,第一公民银行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硅谷银行17家分行约720亿美元的资产及相应负债(储户存款)。

而约900亿美元的证券和其他资产-负债将保留在接管机构,由FDIC处置。FDIC预计清盘硅谷银行并偿付储户,将给存款保险基金带来200亿美元损失(证券浮亏变实亏)。

第一共和银行倒闭后,美国资产排名第15、16和29位的银行均已破产倒闭,涉及资产规模超5000亿美元,占美国银行业总资产(23.7万亿美元)规模的2.1%。

80年代的储贷危机

盘点了这么久,最重要的数据就是这个2.1%。相比之下,在1985-1990美国第二轮储贷危机期间,每年破产的银行资产占比峰值大约为4%。 而大萧条期间,这一数字达到16%。

不过目前因为利率环境急剧变化带来的银行破产,则更像1982年的第一轮储贷危机(S&L Crisis)。

美国储贷机构(Savings & Loans 或 Thrifts)缘起自19世纪,1930年代初的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政府鼓励全美各地约1万家S&L机构,以促进房屋建设。


& }: u' j; F0 ~; a( C4 F& b2 X: l6 g% v3 J
$ ~- p* s* L' O
. R$ d; H  k' o4 P9 A

8780

主题

213

回帖

0

精华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7538
威望
2434
金钱
24138
注册时间
2010-2-19
 楼主| 发表于 2023-5-5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S&L机构相当于地方性的“住房合作社”,定位为非营利合作组织,只面向储户会员开展房贷业务。业务模式非常单一,资产负债表结构也很简单。

相比于商业银行,地方性的储贷机构规模小得多,同时数量惊人。但它们在美国住房抵押市场中扮演的角色,却不容小觑。

1980年,全美4000家储贷机构的总资产规模为6000亿美元,占当时美国银行业总资产25%。其中480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1.75万亿美元)为住房按揭贷款,占到全美房贷市场的45%。

当时储贷机构的利率由联邦政府设定,主要是固息贷款,30年贷款利率固定在6%左右,浮动利率贷款引入较晚。同时存款利率也设定在5.5%,均低于当时的市场水平。S&L机构靠相对固定的利差维持经营。

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泥潭,经济低增长与高通胀高失业同时出现。为抑制通胀,时任美联储主席Paul Volcker疯狂加息,市场利率飙升至一个世纪以来的高位——超过20%。

市场利率上涨倒挂,S&L的会员纷纷把钱转出到其他提供高息的地方 ,S&L机构损失惨重,出现流动性崩盘和大面积经营亏损。

1982年,全国倒闭的储贷所数量,从一年前的34家升至73家,资产总额超过220亿美元。这就是第一轮储贷危机。

里根政府为了防止S&L机构崩溃,放开了利率管制,也放松了发放贷款的要求,允许发放收益和风险更高的商业地产贷款甚至消费和工商业贷款。

转为逐利的S&L开始高息揽储、大举放贷。而S&L长期在政府保护下业务简单,缺乏专业人才和完善的风控体系,放松监管必然导致新危机。

当时的美国税收改革先是给予商业地产税收优惠,几年后又收回,造成了商业地产的大起大落,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

1986年油价暴跌引发“能源州”经济和地产崩盘,地区S&L机构纷纷破产。加上1987年美联储重回加息周期,危机随后蔓延全国。

S&L机构这次累计倒闭了近3000家。这就是80年 代后期(1988-1991)的第二轮储贷危机。1990年8月至1991年3月,与海湾战争相伴,第二轮储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

这也最终导致轻松打赢海湾战争的老布什,在当年大选中输给了年轻的克林顿,只当了一届总统。直到1995年,经历了机构大批破产后,储贷危机才正式结束。

这场危机给全美国造成的损失达1600亿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180亿美元)。其中80年代末的第二轮储贷危机相当于2008年的放松监管导致的房地产次贷危机,只是规模相对较小。

而目前的美国银行业危机更像1982年的第一轮储贷危机,利率环境的急剧变化冲击了部分特殊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流动性,最终业务风险导致挤兑和破产。

本轮银行业危机

硅谷银行因为近六成资产投资债券,在急剧的利率变化下产生200亿美元的浮亏,又叠加机构储户提款,最终浮亏变实亏,进而引发信心危机和挤兑垮台。

第一共和银行和硅谷银行之所以陷入困境,还因为它们的存款基础极其集中。超过了存款保险的25万美元覆盖范围,富人和机构存款对风吹草动因此特别敏感。

但第一共和银行仅仅是因为地域和客户有一定相似性,就被硅谷银行破产的恐慌拖累,一起挤兑破产,可谓是极为倒霉了。比2022年还在清理投资损失而巨额亏损的瑞信,死得冤得多。

金融的基础是信用,信用的基础是信心。银行业天然的放贷运营意味着,一旦公众对银行的信心缺失,发生挤兑,银行将迅速面临枯竭。目前这些以西太平洋银行为首的,不断跟跌的地区性银行,都是如此。

另外,相比2008年的次贷危机,金融业更加谨慎了,对危机的担心更像是一种经常性的忧虑。仅仅是寻求出售的消息,就跌去了过半的股价,西太银行的重挫,就体现在忧虑上。

只要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市场起了一点点疑心,情绪就瞬间淹没所有理性的计算。储户就开始挤兑,投资者就开始抛售股票,都想赶在别人跑掉之前先跑掉。

而总是有人能在危机中大赚特赚。数据公司Ortex的数据显示,在3月的欧美银行业危机中,对冲基金通过做空硅谷银行获利约13亿美元,做空第一共和银行获利8.48亿美元。 另外做空瑞信获利6.68亿美元 。做空德意志银行没有成功,只赚了大约4000万美元。所以空头会拼命寻找乃至放大各种“有裂缝的蛋”,然后发起攻击。

大型银行也是风暴中的“避风港” ,因为小银行的客户担心自己的资金不安全,纷纷将资产转移到更大的银行。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一季度营收达到创纪录的383亿美元。

目前美国其他地区性银行也受到拖累,但大都没有出现直线下跌的情况 ; 同期发布的一些中小银行一季度财报,储户资金都稳住了。这表明投资者还并不担心更广泛的传染风险。

第一共和银行向美联储借了800亿美元,占到美联储借给银行金额的一大半,也说明其他银行的情况没有那么糟糕,不需要找美联储借那么多的钱。

所以,第一共和银行倒下,依然是被硅谷银行波及的余震。在美欧爆发银行风险事件后,关于后续走势一直存在两种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硅谷、瑞信等银行问题都是独立事件,若应对得当,影响有限。一种看法则认为,系统性风险难以彻底消除。

我们认为,硅谷、瑞信都是本身的业务风险,是单一个案,风险扩散存在但规模有限。利率激增会带来系统压力,但看不到系统性风险的基础,美国地产和经济基本面目前没有大问题。

3月底的判断依然成立——短期围绕欧美银行的担忧仍然存在,不排除还有新的中小银行暴雷。但影响大部分中小银行的生存危机——债券浮亏已基本解决。

像德意志银行这样有“黑历史”的大型银行短期内还会受到投机资金的做空和攻击。但市场情绪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西太平洋银行尽管遇到了困难,但在积极应对之下也难以引发系统性风险。当然,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迅猛加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美联储加息带来的外部冲击

而在3日,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25个基点到5%至5.25%之间 。这是自2022年3月以来美联储连续第十次加息。

硅谷银行暴雷,本质导因还是美联储剧烈切换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下子从2020年的无限印钞,变成2022年的激进加息。

美国当前M2负增长,主要原因是美联储激进加息缩表,在硅谷银行破产之前,美国M2已经负增长2.2%。

4月26日,美联储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3月美国M2货币供应量同比下降4.1%,也是货币供应量指标连续第四个月收缩。自大萧条以来,从未见过这样的货币供应降速。

现在需要关注的焦点,已经不在于美联储还要加息多少。而在于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下半年会不会爆发流动性危机。现在,流动性短缺首先影响美国之外。

4月19日,香港银行体系结余跌穿500亿港元(去年同期是3600亿港元),银行业间流动性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

这也验证了3月19日瑞信被收后,所谓的“2000亿美元涌入香港”“金库钱都放不下了”,根本就是信口编出来的。实际情况正相反,大量资金流出香港。

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紧缩和流动性匮乏带来的影响首先溢出波及全球,不少联系美元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股债汇三杀的局面。

同样,不跟着加息的日本,资本外流,汇率跌了30%;跟着加息的韩国,经济下行,房价跌了30%,有可能引爆之前积累的房地产金融大危机。

而现在对于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来说,进出口使用非美元交易某种程度上是一个被动的过程:不是不想用,是想用不合适——市场美元匮乏。

美联储收缩美元海外流动性,让国际贸易体系少了这种必不可少的润滑剂 。而历史上几次所谓去美元化的高潮,都对应着美元紧缩。

美联储加息缩表至少要持续到年底,给全球带来的压力与波动也不会结束,需要密切观察。危机危机,危中带机,就看如何把握了。

/ O, S0 v* `" O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广告合作(Contact Us)|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哈密尔顿华人网

GMT-5, 2024-11-21 14: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