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展望》杂志网站1月27日发表题为《中美能否共存?》的文章,作者是美国昆西治国方略研究所网站记者布莱斯·马利。全文摘编如下:
在过去5年左右时间里,美国的政治和国家安全机构以惊人的速度重新将大国竞争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组织原则。苏联解体后,大国之间的关系相对平静了30年。但在此之后,美国民主党人和共和党人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与中国的竞争对抗将是美国下一代人在国家安全方面所面临的具有决定性的挑战。两党为这一结论找出的理由是,竞争对抗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抗衡中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对于维持地区稳定至关重要。
曾在贝拉克·奥巴马执政时期供职美国国防部、如今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担任教授的范·杰克逊,在其新著《太平洋强国悖论:美国治国方略与亚洲和平的命运》中,对有关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的各种说法和新鹰派的观点都提出了异议。
杰克逊认为,虽然与中国关系的缓和可能并不总是有助于实现美国的政策目标,但在亚太地区,华盛顿与北京的关系往往是一个维护稳定而非破坏稳定的力量。而且,除了与中国的关系缓和之外,美国的政策并不像美国各种说法所称的那样是亚洲和平的基础。杰克逊在其书中的结论部分断言:“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亚洲地区的稳定就一直靠的是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缓和——亚太两个最大强国之间虽有不足但持久的合作关系,而这一因素被大大低估了。”
杰克逊在书中对美国七位总统(不包括现任总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他们执政长达40多年的时间里,“东北亚、东南亚或太平洋地区未爆发过任何国家之间的战争”。
要维持亚洲日益脆弱的和平将需要调和两种不同的看法:其一,即使不是直接的对抗,美国与中国的竞争也是美国治国方略中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其二,能够将这种竞争对抗保持在一定限度内并避免越过某些界线,首先就对实现亚洲的和平至关重要。
杰克逊指出,在过去40年中,美国历任总统在美国与中国关系问题上多次面临十字路口,而每次华盛顿都选择了不与北京敌对。
虽然不少人可能不同意杰克逊的经济分析,但他关于与中国接触有利于亚洲和平的论点的确更有说服力。大国总是要争夺国际影响力的。但是,美国和中国迄今设法避免了直接对抗,这遏制了一些可能引发危机的地区动态。
在奥巴马执政期间,智库与官僚机构开始采用与中国进行大国竞争的论调。杰克逊认为,即使华盛顿的传统观念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奥巴马政府仍竭力维持与中国的关系缓和,甚至一度试图“阻止五角大楼使用‘大国竞争’这个词”。但是,此类语言在华盛顿已经司空见惯,而中国将此类论调解读为一种说明竞争确实无可避免的迹象。奥巴马离任时,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缓和——以及亚洲的和平——都岌岌可危。
) Z8 ]' r) \3 J( v7 c2 X" C+ q
/ D3 w, o5 B* Q) p- g: @; i
5 p1 F0 E/ i/ ^& Z; i9 r5 n) w9 R
/ }6 ~! }& X: D' g- E7 @+ @杰克逊得出的结论是,特朗普政府表现出“连表面上与中国的关系缓和都不要,支持与中国毫不掩饰的竞争对抗”,这是一个真正的改变。特朗普政府决定大张旗鼓地、无礼地与中国进行竞争对抗,很可能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长远影响。在两国关系在公开竞争对抗边缘徘徊了几十年——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时也只是勉强维持了亚洲的和平——之后,这两种现实情况(美中关系缓和与亚洲和平)可能在不远的将来都不复存在。
对于与中国的激烈较量——美国国内政治,以及亚洲脆弱和平的未来,包括在全球各地助长极端政治的种族民族主义和“文明冲突”论调,杰克逊都提出了警告。
在本世纪余下的时间里,中国和美国很可能是全球两大强国。两国学会彼此共处将是明智的。
5 c5 d7 d/ i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