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琳长期报道巴以冲突新闻,
被称为“巴勒斯坦的声音”
如今突然在战地中弹身亡。
作者:冯璐 付玉梅
编审:苏睿 凌云
51年前,她出生于鲜血染透的圣城耶路撒冷。如今,她的灵柩在出生地得到数千人的护送,连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都出席了这场哀悼——这几乎是自2004年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去世以来最大规模的集体悼念活动。
作为在中东地区家喻户晓的巴裔战地记者,希琳·阿布·阿克利赫突然中弹死亡,刺痛不少巴勒斯坦人的心。他们到处张贴希琳的海报,并在集会上大喊抗争口号——尽管调查报告尚未出炉,但多数人认为罪魁祸首很可能是以色列军方。
就在希琳的遗体从医院转移至教堂办葬礼的路上,以色列警察与抬着灵柩的巴勒斯坦民众发生激烈冲突。他们推搡挥舞国旗游行的哀悼者,并用警棍和爆音弹围殴对方。
在骚乱中,盖着巴勒斯坦国旗的棺椁一度摔落在地,BBC记者形容这一幕“惨不忍睹”;欧盟方面则表示,“让哀悼者在没有骚扰和羞辱的情况下平静哀悼,是最起码的对人的尊重”。
就连以色列的美国盟友都对此事感到“愤怒和失望”。
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发推文说:“看到以色列警察闯入她的送葬队伍,我们深感不安。每个家庭都应该能够以有尊严、不受阻碍的方式让他们的亲人安息。”
以色列警方显然接到了阻止哀悼过程中出现巴勒斯坦国旗的指令——为了拿走国旗,他们砸碎了灵车窗户,还将教堂外的国旗全部拆除。此前一天,他们突袭了希琳的家,强行将国旗从其住所中移除。
在约旦河西岸城市拉马拉,则是另一番境况。一个户外屏幕上显示着希琳的照片,上面写着:“再见,希琳,巴勒斯坦的声音。”
谁向女记者开枪?
今年3月下旬以来,巴以地区紧张局势加剧。以色列多地发生袭击事件,以方以此为由在约旦河西岸展开大规模搜捕行动,并与巴勒斯坦人发生冲突。
目前,大规模搜捕行动已持续两个月,大大小小的枪战频繁发生。
“像你这样的资深记者,没必要去现场。”听说希琳要赶赴约旦河西岸一处巴勒斯坦难民营核实有关以色列军事袭击的事件时,朋友劝她不要去。
然而,作为一个认定新闻就不回头的人,希琳和以往一样,执意选择冲在第一线。5月11日,她发邮件给同事:“事情一明朗,我就会给你发消息。”
结果,这成了她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条消息。
· 希琳工作照。(资料图)
来到这个名叫杰宁难民营的地方时,希琳穿一件印有“PRESS”粗体字的蓝色背心,戴着头盔。和其他几名穿戴相似的同行站在一起,准备拍摄以色列军队的袭击行动。没有人要求他们离开或停拍。
还没等希琳反应过来,一颗子弹猝不及防地从她背心和头盔之间穿过后颈。希琳怎么也想不到,在未发生任何冲突时,有人会突然朝自己叩动扳机。
枪声接二连三响起,阻碍了其他人想掩护希琳的努力。她旁边的同行萨穆迪也被子弹击中背部。萨穆迪目前情况稳定。希琳却在被紧急送往当地一家医院后,很快被宣布死亡。
·同行们得知希琳身亡后情绪激动。
与希琳随行的同事、其他在场目击者,以及巴勒斯坦官方纷纷表示,开枪杀害希琳的是以色列军队。而记者正是对方袭击的直接目标。
国际社会普遍谴责针对正常履行职责的新闻记者的暴力行为。巴勒斯坦政府发言人梅勒姆将希琳事件描述为“以色列对知名记者犯下的全面罪行”,认为其“杀戮是蓄意的”。
按照巴勒斯坦记者联合会方面的说法,自1967年以色列占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来,已有86名巴勒斯坦记者被杀。2000年以来,约50名巴勒斯坦记者被杀,过去两年有6名记者在被占领地区被杀。
“我的偶像希琳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被杀害的巴勒斯坦人。以色列将尽其所能掩盖那些揭露罪行的人……”巴勒斯坦作家阿布哈特说。
不过,以色列方面未承认这一点。对于葬礼的混乱一幕,以方也做出自己的解释:有暴徒违背逝者家属意愿夺走棺木,在原定游行活动中煽动骚乱。“为了让葬礼顺利举行,警察不得不驱散暴徒。”
目前,联合国已敦促有关当局就希琳事件展开全面调查。
做别人不想做的事
去现场,尤其那些最动荡不安的现场,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是“70后”女记者希琳的工作日常。在半岛电视台阿拉伯语频道当现场记者的25年中,她已然家喻户晓,被誉为“半岛电视台在巴勒斯坦的代言人”。
希琳出生于耶路撒冷一个巴勒斯坦基督徒家庭,后被母亲带到美国生活,并取得美国国籍。不过,她始终热爱巴勒斯坦这片土地。“美国的一切都太复杂了。巴勒斯坦的生活很简单,我爱巴勒斯坦,想留在这里。”
从约旦耶尔穆克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希琳长期报道巴以冲突一线新闻,经历过大大小小真枪实弹的报道现场。
2000年,第二次巴勒斯坦起义在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爆发。以色列出动防暴部队“控制局势”。在示威活动最初几天,数十名巴勒斯坦人遇害。
希琳很快赶到,将一线新闻源源不断地传送到大众眼前,引起以色列方面的高度注意。当时,以色列士兵在巴勒斯坦城市拉马拉四处走动,甚至模仿希琳,用扩音器喊出她著名的新闻报道结语:“希琳·阿布·阿克利赫、半岛电视台、拉马拉”。
尽管多年战地采访经验,使得希琳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安全,但在回忆这段长达5年的报道经历时,她自己也心有余悸:“死亡有时就在拐角处,但我决心做好这份工作。”
她的敬业,赢得了巴勒斯坦人民的尊敬。从事新闻报道时,希琳感兴趣的不是大人物和宏大叙事,而是关注弱势群体,尽量创新角度挖掘普通人的感人生活片段,最终讲述出闪耀人性光辉的战地故事。
被强行逐出家园的青年、遇害者家属、流离失所的平民都是她的报道对象。她用谦逊和敬畏的态度采访普通人,就像与久别重逢的家人见面一样。
“有时我会说,'不,希琳算了,这不是什么大故事'。”与希琳共事了17年的制片人哈玛德说。
希琳的回答是:“我选择新闻工作,就是为了贴近人民,改变现实可能不容易,但至少我可以将他们的声音带给世界。”
· 今年4月,巴勒斯坦人在耶路撒冷阿克萨清真寺附近抗议。
· 遭遇空袭后的加沙地带。
囚犯问题被认为是巴以冲突中的复杂因素之一。有数据显示,约5000名巴勒斯坦人在“不人道”的监狱中煎熬。
2021年,6名被关押的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北部一监狱用勺子挖了条地道,成功越狱。当时,巴勒斯坦人在加沙地带的公共广场上兴高采烈地分发糖果,庆祝6名囚犯“获得自由”。
希琳则顶住压力和威胁,替这些囚犯理性发声,拷问以色列军方,此举难免再次严重得罪以方,但她也从此也成为巴勒斯坦人心中富有开拓精神的巾帼英雄。
阿拉伯女孩们的“勇气”
作为女性,希琳的感人事迹鼓舞着一代阿拉伯女孩。她们将希琳视为偶像,渴望拥有她的勇气和力量,甚至成为和她一样的人。
希琳的美妙声音、富有感染力的笑容和手写签名是不少巴勒斯坦年轻女孩争相效仿的对象。“我认识很多女孩,她们从小就站在镜子前,拿着梳子当话筒,假装她们就是希琳。”希琳的朋友达莉亚·哈图卡说。
这其中包括27岁的莉娜。在莉娜还在上学时,就已经将希琳的很多报道背诵下来,并录进自己的粉红色芭比手机里。
“希琳是我从小就仰慕的人,我看过她所有的报道,但从没想过,5月11日这一天会突然出现关于她的新闻,而她以后再也不会成为报道新闻的人。”莉娜悲伤地说。
还有年轻女性曾向希琳提问:“我是否有机会和你成为同行?”希琳当时回答:“这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并不容易。”
这也正是希琳成为偶像的原因。“即便面临最可怕的情形和最血腥的场面,希琳也始终保持冷静、沉着和镇定。”她的同事马尔万·比沙拉说。
不过,她从不把自己当成耀眼的明星。数不清的战地残酷见闻,并未阻止希琳欣赏和享受生活。她和很多普通女性一样,喜欢旅行、购物、聚会。
然而,此时此刻,她长眠在出生地耶路撒冷,其母亲墓地的旁边。木制棺材上放置的那件蓝色防弹衣,上面赫然印着粗体字“PRESS”,这标志着希琳为新闻理想作出的牺牲,也代表其他记者同行为战地报道付出的沉重代价。
: C0 }+ C# E0 r8 p i
# K8 d; G$ n( Q: |7 z0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