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
1.2022年1月底,我们即将迎来新冠疫情暴发后的第三个春节,同时国内疫情继续多线并发。近期,《柳叶刀》一篇评论预测:“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将在今年3月底终结”。但是“美国新冠死亡人数暴跌”是因为数据被延迟押后上报。美国这一轮的新冠病亡人数,总体还处于明显的上升周期。所以,上述预测似乎不太实际。
2.虽然从临床角度Omicron对个体的致病率、危害程度已经低于流感,但是,新冠病毒的传播太猛烈,医疗系统仍然无法承受。新冠疫情解除,意味着它的最终归宿必须是人人都会感染、但症状极轻的普通感冒,这要求重症率、死亡率还要再下降一个数量级。
3.根据一般化的多国真实世界数据统计分析,疫苗降低死亡率的效率在近十倍到几十倍。目前欧美重症、死亡的绝大多数都是未接种疫苗者。一些疫苗接种率高的“模范国家”,如古巴、新加坡的百万人日死亡已经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这就是疫苗接种呈现的效力。
4.为何我们暂时还不能开放,需要明白两点:第一,面对新冠病毒超强感染力,疫情防控只要一放松就意味着结束,就意味着再无“清零”可能,必须极端审慎;第二,还需要观察更多其他高接种率国家的数据与趋势。
2022年1月底,国内新冠疫情继续多线并发,北京D毒株冷库疫情、留有尾巴的天津O毒株疫情、新发现的杭州O毒株疫情,以及边疆口岸但是有扩散传播的新疆霍尔果斯、黑龙江绥芬河疫情,已经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而各地对返乡人群层层加码,严苛“劝退”,第三个春节团聚再次泡汤。民众的心理耐心和忍耐力越来越疲惫,这究竟何时是个头?
上周初(1月17~19日),一段文字猛然流传——“美国新冠死亡人数暴跌!”“美国已度过高峰!”
而还有1月19日,《柳叶刀》杂志线上发表了几篇关于Omicron的文章,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的主任默里(Chris Murray)撰写的评论。
默里预测,新冠病毒的大流行将在今年3月底终结。还有介绍文字声称,“该研究所自疫情以来,以预测准确而著称”。
两则消息一叠加,在一部分人心中激起了波澜——“美国用死人的办法扛过这轮疫情,就要结束了!”,自然还有各种各样的议论和感慨。
事实的真相会是怎样呢?我们还是继续1月14日,也就是两周前的深度分析和预判吧。
美欧疫情最新真相
首先,“美国新冠死亡人数暴跌!”的这则消息,怎么只流传了几天,就没见进一步传播了呢?
因为美国新冠死亡人数立刻连创自上一个冬天以来的新高了。
▎疫情以来美欧百万人日增病亡,7日均值曲线
1月19日,新增报告死亡3830人,距离上一个冬天的顶峰——2021年1月20日的4442人,只差了14%。
而这所谓的“美国新冠死亡人数暴跌”,两年来已经发生了近100次。
▎去年下半年以来美欧百万人日增病亡,每日新值曲线
因为美国的新冠死亡人数统计是各医院上报给联邦卫生部的,而周末一般医院行政文员都会放假,会延迟押后上报数据。
在精确到日的统计图表上,呈现出以周为单位,周末就急剧下跌的震荡线。
这种现象,两年来关注全球疫情统计的人都知道。
所以无论是媒体还是学界,都更常用“前7日平均值”来替代每日新值,呈现出平滑一些的脉络。这也几乎是一个基本常识。
以为“美国新冠死亡人数暴跌”的人,无非就是仅仅看到了1月16日星期天新冠死亡人数报584,就以为从1月12日周三(一般是之前累积未报数据的集中释放)的2811暴跌了。谬以!
完整地看数据走向,美国这一轮的新冠死亡人数,总体还处于明显的上升周期。
但美国卫生部却从2月2日开始,不再要求美国各大医院报告新冠病毒死亡人数。
也就是说,今后的美国新冠死亡人数,将只剩估算。
2022年1月的上半月,测算有880万美国工人因感染新冠,或照顾家庭中的感染者而不得不待在家里。这不仅比上一个冬季疫情增加了超过200万人,而且也是自大流行开始以来最大的劳动力短缺。
虽然Omicron致命性较低,但极其广泛的“全民感染”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留在家中。
这使得医疗专业人员,物流,零售和制造业工人等基本劳动力存在着很大的需求,并导致越来越多的经济或服务活动因此而中断,进一步加剧了供应链中断、资源短缺。
至于“该研究所自疫情以来,以预测准确而著称”。把话反过来说就对了。
这个团队,在2020年3月预测当年6月会终结全球大流行,在2021年1月预测当年4月会终结全球大流行,在2021年11月初预测当时D毒株引起的秋季爆发峰会很快结束。
两年来他们“预言”疫情结束起码四五次了。另外,他们的模型一直认为中国病亡人数是2.3万人。
该研究所自疫情以来,以胡说八道、屡败屡战、连续翻车而著称。如果信了他们就能“3月份疫情结束”,这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白宫首席医疗顾问福奇23日在ABC的节目中表示,由Omicron引发的新冠病例激增预计将于2月中旬达到顶峰。这才是比较靠谱的预测。
如何理解死亡人数
再看看欧洲,以人口近4.5亿的欧盟为单位,情况也不咋地。冬季高峰还是很明显。
集中到英法德意西这五个西欧大国,同样如此。
每100万人日均新增病亡4~6人,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极其微小的数字,可以忽略。
但是,这个指标的时空周期是日。按流感季3个月90天计算,日均5人累积下来就是450人。当然,这看上去似乎也不是很严重。
然而,人口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以一个1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计算,一次高发季就会带走4500人——
参考一下,遭遇病毒最早袭击的武汉,疫情时在城人口约1050万,不幸病亡是3869人。
当放大到1亿人口,就是4.5万;而像美国3.3亿人口,一轮波峰就会带走近15万人生命,这仍大幅超过了每个流感季的死亡人数——4~6万。
如果发生在中国,那就是一个季度疫情病亡63万人以上,加上“平季”病亡,将带来一年100万人口的超额死亡,相当于年死亡人口增加10%(2021年全国死亡人口1014万人)。
实际上,在前几轮波峰,欧美的百万人日均病亡达到了8甚至10以上。
现在全球仅列入统计的新冠死亡人数已达564万人。每天变化的不是数字,是生命!
Omicron危害性与新冠归宿
上一篇介绍了全球首篇Omicron毒性量化报告,单从临床角度,Omicron对个体的致病率、危害程度已经大幅低于流感了。
但是,问题在于,新冠病毒的传播太猛烈。
一般认为,流感的基本传染数R0大约1.5,而新冠病毒原始毒株为2.8。
但是Delta毒株已经公认R0>5,Omicron显然比Delta更高。
重症率×感染人群=住院需求。
Omicron虽然重症率大约是流感的1/4,但单位时间内感染人群可以是流感的10倍,造成的住院人数依然是季节性流感的2~4倍以上。
因此,在指数级传播下,医疗系统能勉强承受住流感,仍然无法承受Omicron。
新冠疫情解除,意味着它的最终归宿必须是人人都会感染、但症状极轻的普通感冒,而不是流感。
这要求重症率、死亡率还要再下降一个数量级。
疫苗的作用
面对欧美和去年冬天相差无几的死亡规模,思维敏锐的人必然想到一个问题,疫苗呢?疫苗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首先,由于抗原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原始毒株为对象设计的各种疫苗,目前都无法有效阻止Omicron感染。
在凯撒医疗集团南加州地区的5.3万名确诊病例当中,接种两针mRNA疫苗的比例近53%,接种三针也有13.4%。
但是很遗憾,这份报告没有统计400多位住院(重症)患者的疫苗接种、年龄和基础病情况。这其实才是更关键的数据。
但根据一般化的多国真实世界数据统计分析,疫苗降低死亡率的效率在近十倍到几十倍。
瑞士67.6%的人口完全接种疫苗,主要使用BNT和Moderna的mRNA疫苗。
2021年12月18日的时间点上,未接种疫苗人群是接种疫苗人群感染后死亡率的9.9倍,是接种了同源性疫苗加强针人群的45.4倍。
美国62.9%的人口完全接种了疫苗,主要使用BNT和Moderna的mRNA疫苗,以及强生的腺病毒载体单针疫苗。
在2021年10月30日这个节点,未接种疫苗的死亡时是完全接种疫苗4.82倍~7.23倍。
英国71.2%的人口完全接种了疫苗,主要是阿斯利康腺病毒载体两针疫苗和BNT的mRNA疫苗。
在2021年10月15日这个节点,未接种疫苗的死亡是完全接种疫苗的8.5倍。
而到目前Omicron这一波,详细数据还未出来,一般的报道是差距增加到20倍以上。
数据显示,在2022年1月8日这个时间点,美国81岁以上人群未接种疫苗的病亡是打了疫苗及加强针的35倍。
智利71~80岁人群未接种疫苗者的病死数,是接种疫苗及加强针者的25倍。
2022年1月1日的瑞士数据更显示,70~79岁人群未接种疫苗者病亡数是接种疫苗的71倍!
另外,根据英国卫生部对300万人的统计,感染Omicron后的死亡率:
40-49岁人群,如果一针都不打是千分之1.5,打了三针以后是十万分之6,也就是低于万分之1。
60-69岁人群,一针不打是百分之3,打完三针是万分之9,比流感低。
. c3 `2 M+ d( r/ H- Z. f4 ?- k
0 W1 \' H/ U) r/ c8 ?- G) d) |2 [
4 `7 n) b: N- m7 H1 j p! e3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