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8-10-14 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实话实说》的一些选题出处:崔永元《不过如此》
$ k$ J& ]* T/ V4 C其中有不少选题,现在拿出来依然有意义甚至更有价值。比如2000年做了一期专门讨论电子游戏的《我能玩会儿游戏吗?》,说到了CS、《魔力宝贝》、《石器时代》等游戏,甚至还援引了社科院的研究结果“大部分孩子使用互联网以后,包括玩游戏以后,他的生活,他自己觉得更丰富了,没有什么特别坏的影响。”9 e2 K4 c: q2 y; j! \
尽管定位与《焦点访谈》等新闻调查类栏目不同,但《实话实说》也会主动出击,讨论社会上的假恶丑。比如批判假球黑哨的《回首马赛假球事件》,揭露非法传销的《细说传销》《卧底非法传销》,讨论维护版权的《盗版怎么反》。5 b _# F9 A: c1 A" ~5 t
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当属特别节目《揭秘》。揭的什么秘呢?是一系列所谓特异功能的伪科学。/ [. M7 U B0 D& X# P! @, _; Y
《实话实说》特别节目《揭秘》的片头,相当之Cult9 P7 U, Z6 L% U) S0 N& l( u6 x! o
这个特别节目一共做了20期,涉及的话题有算命、笔仙碟仙、轻功、耳朵听字、气功探物、意念取物、装神弄鬼、心灵感应、大师诊病、接触外星人等等,并将这些歪门邪道鬼把戏一一戳穿,看得观众大呼过瘾,同时也行了一次广泛而深入的科普。我相信看过节目的人,绝对不会被现在的闫大师、雷大师们忽悠。
8 }/ T% K) Y5 E女大学生在现场演示“笔仙”
K# W, r8 b9 p3 D$ K" O! |& z二人转演员表演“跳大神”/ ~9 W, j* {% ^! s' {, u
《实话实说》的一大常规形式是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观点的交锋,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我们可以看到时代的新现象和新变化——! F- ], t: T; j6 W2 _
针对“打假英雄”王海的第一期节目《谁来保护消费者》就特别突出地体现了这一点。
# ~- N1 H! n5 u( F+ @持不同观点的人都可以尽情发声,整个节目在争论与冲突中火星四溅,最终也不下非黑即白式的定论,让观众自己去独立思考,把判断权留给观众。+ r+ u7 q) Y1 K
王海,中国“职业打假第一人”,从1995年开始在北京各大商场购假索赔,截至1996年3月累计购假金额近11万元,获得加倍赔偿5万余元
/ e7 Y' K3 N5 v很多对话直到今天再看也相当精彩,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公民意识已经在逐渐觉醒的年代。
! P, J8 M' T0 f有的台下观众认为王海打假只是为了个人利益,对社会毫无贡献,王海做出针锋相对的回应:$ ]( [! i' m1 `! M
崔永元:我刚才注意到这位女士在听王海发言的时候不停地摇头,是不同意他的哪个观点呢?- l% i+ c0 a h7 H
观众:去商店索赔到底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还是为社会做了什么?你刚才说是为了推动某些东西的进步,我不知道你推动了社会哪方面的进步?, B( `/ ]* c* V
王海:最起码大家对“消法”都有了一定的认知。
5 i& [! r- m5 m. d( p+ {观众:但是你为社会做了些什么呢?你只是扰乱了社会秩序,我觉得。% x# M9 e. f% q/ ?
王海:没有,没有。到底是卖假扰乱社会秩序,还是打假扰乱社会秩序?就像做贼扰乱社会秩序还是抓贼扰乱社会秩序一样。* ?8 I3 \8 x' V( o
第一期节目现场7 ~5 b5 t+ \0 i' \
在场嘉宾律师高明认为王海并未遵循法律的基本原则“诚实信用”,因此认为他不算打假,更算不上什么“打假英雄”。4 ]* ~: L' t3 x+ S1 [& ^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樊纲反驳高明的一席话,观点很超前,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对“道德帝”的标准做出了质疑:
& E+ ]- |/ _( h) q3 F4 L我觉得高明律师说的要做到大公无私、诚实信用、公正等,是对你们法庭、法官、执法部门的要求,现在消费者面对的是不讲实话的假冒伪劣商品,你为什么要求消费者每个人都是圣人?0 K/ j! Q/ f0 N. P0 q* {
不得不说王海这个很有争议的人物,为《实话实说》打响了第一炮,在节目里他说了很多赤裸裸的实话,毫不掩饰自己的功利与精明。面对说他打假就是为了挣钱的质疑,他很大胆地说要是为了挣钱,自己干脆就会卖假,并分析了卖假的高利润和低风险:
2 }* s3 N: c: v" }! o1 p从概率上讲,贩假没有什么危险,比如说现在查获的仅占1/20,实际上我所估计的也就1%左右。. ~* |/ A6 R6 K6 w, V3 r3 a" I
比如说我要去卖假货,正好我有个亲戚在工商局工作,我在一个地方卖假货,如果工商局检查的话,我的亲戚就会通知我,那我顶多收起来完了,就不卖了。但是像我这样的顾客,我估计他们一年也碰不上几个,赔了就赔了,无所谓。总的来看,一年365天,如果工商局查两三天,他们就关门两三天,那不要紧。但如果有一两个顾客来索赔,他们就赔了算了,但从总营业额来看,比如说一天赚10元钱,他们这一年都是赚钱的,基本上有300天是可以赚钱的。3 z- ?+ m& {* @; n K% K
在这种说实话的氛围里,我们听到了认为制度不完善的声音:$ S' x0 ^- R! e2 e$ ]0 U5 Q# z
樊纲:这正揭示了我们的制度还很不完善,不健全,存在着一些可以打擦边球的空子,存在一些漏洞。这种打假的方式也说明了我们制度的完善要有一个过程。任何一个制度都是在这种冲突中逐步完善的。, Q8 U6 R' w' [# g6 T
甚至可以听到对国家监管部门的批评:% _( ]4 f, S/ S% Q6 k
观众(身份是消费者协会投诉监督部工作人员):我认为应该提出一个口号,这就是希望千百个王海站起来,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促进我们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健康发展。
" m. d$ G) {/ h/ N4 j肖灼基(北大教授):要王海他们这样的人来保护消费者权益,那你们的责任在哪里呢?出现王海这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说明你们的工作做得不够。(说完后,台下掌声雷动)6 ?, B6 t2 U" K
嘉宾在台上聊High了,台下观众也被带入兴奋状态,金句频出。节目的最后,大家用一句话来回答“谁来保护消费者”,嘉宾们有的说靠法律,有的说靠体制改革,这时一位担任人民教师的观众站起来说:
/ o" L0 \) X6 X, p8 _8 n' D5 o* a谁来保护消费者?凡是唱过《国际歌》的人都知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要靠我们自己!
1 q5 C2 }$ t6 V3 I+ Z1 v3 L+ w讨论到这个程度,想必当时电视机前的观众也会热血沸腾。, e- u3 d$ E$ y8 Z0 q
04
7 |( h% K2 Z3 Q+ N% i9 a不得不说,尽管《实话实说》有勇气有想法有人气,但也是戴着枷锁跳舞。播出不到一年后就进行了调整,类似《谁来保护消费者》《为什么吸烟》《拾金不昧到底要不要回报》这种辩论性质很强、容易引发争论乃至争议的话题,在调整之后就不多见了,分享个人故事的形式此后成为主流。0 P D; n( N3 A( K2 O
但这并不意味着《实话实说》就不好看了,尽管没那么热闹,没那么唇枪舌剑火星四溅,但只要不回避现实,依然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依然在说真话说实话,我们就能听到不同的观点、看到真实的故事与历史。
; w! K2 R. ?# [. u& L- N8 J3 c1977年高考老照片
0 l5 u, e, @+ {) y6 t5 G; n比如回忆1977年恢复高考的《20年后话高考》,就能让我们从对话中听到历史亲历者们的很多真实经历。
; {3 M1 p6 F7 F6 @/ p" N& |台下观众回忆自己参加1977年高考时的情形说:
" b9 \* v4 O$ [1 t$ |( ^* V想当初文革开始时,我们都造反,都签名要求废除科举式的高考制度。可是过了11年以后,国家恢复高考时,77年,当我坐在教室里跟同学们一块参加高考时,我笔尖都写不了字,特别紧张。
* Q" _" T0 d" k, A" S曾参与77年高考评卷的聂士胜老师被邀请到现场,现身说法:+ V, \1 o9 V( Q3 u+ U2 o! `
崔永元:我们也知道,当时的背景是恢复高考,在中央的争论非常大。后来说,77级高考用纸不够,是调用了印刷“毛选”五卷的纸来印卷子。而且我们还听说,有的同学因为不会做卷子上的题,就写上一句话。不知道您的卷子里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X ?* s' y6 ?3 N4 B% X1 ~; N0 g
聂士胜:这个还不是一份、二份。我们把这些卷子集中在一起,阅完卷后,起先大伙是作为一种笑话来说,念着念着,大伙心里特别沉重,因为当时混乱到什么程度呢?在文革中大学虽然说是推荐,但实际报纸宣传的是白卷也可以上大学。* V- b5 T/ I, Z
崔永元:就是不学ABC,照样干革命。
2 `) A4 I3 T" c/ f/ a% U4 g! ]聂士胜:就是这样。把学校教授喊出来,他不认识韭菜、麦苗就批一通。在那种环境下恢复高考,我认为是一种很有决心、很有魄力的抉择。在那些卷子当中我们拿出一份比较典型的,卷子上写着:我很想上学。我在放牛、放羊的时候,在地上都在学写字。我这些在还都不是在学校学的。我不知道称呼你们是叔叔、大爷,还是姑姑、姨姨,但我一旦是有了机会去念书,我会尽全力念好的。 L( e. I5 ]2 a3 @2 }- b$ z+ \
崔永元:听到这儿,我觉得我和全场观众都特别感动。, s) A- A* b! D4 I
一期节目下来,全程对话都处于冷静而理性的氛围之中,没有对任何人的激烈控诉。
5 S5 O( F3 x& I1 i, y; @但电视机前的中学生小学生看完之后,他们但对于恢复高考的理解,就不再是教科书里单薄的几个字几段话,可以鲜活地感知过去的反智、荒谬与混乱。有了这种过去与现在的对比之后,会更加珍视眼下这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从观念上就会抵触历史发生倒退的可能。
' w. H' m7 ?+ I7 u) r8 U; F- o将这种普通人的经历与历史的真实展现到极致的,是2000年3月的《老师,对不起》。乍看这个题目,我们或许以为这期讲的不过是寻常的师生关系,但如果我们有机会看到这期的实况录像的话,一定会感到震撼。
& I t" p% _& \- ? {因为这一对师生之间的故事实在令人唏嘘:
2 h1 L) J8 E y( C/ A7 G+ ^34年前“文革”期间,小学三年级学生史国良因为老师申世恩在课堂上说了一句“林彪也是变色龙”,课后向革委会揭发自己的老师:“发现了敌情发现了新动向”。两三天后,申老师就被打成了“现行反革命”,被剪了头发挂了牌子,接受批斗。
0 f7 L2 F7 v7 H( x& l34年后,在《实话实说》的录制现场,史国良和申老师见面了。" T1 U) P% u' u. Z3 ~" Z% y
在节目现场,史国良回忆了老师当年在厕所的蛆水里写检查的屈辱画面:
% B9 { P4 r) Q1 a. x Y.....就把她关到那个厕所里面去,那天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好厕所里面放了一个大桌子,我们两个人两个人那种课桌,破的课桌,她在趴在那上面写检查。因为里面全是水,全是粪汤子,还有蛆什么的,她就挽着裤腿,脚都泡白了,泡发了,在那儿写检查,我去的时候给她带了西红柿,我给她递了个西红柿,也是趁着看守不在的时候,因为会有看守看着她,她拿着西红柿她就说:这是我今年吃的第一个西红柿,说我最喜欢吃西红柿。
4 y- d4 ~- \* o0 L8 H$ Z经历过时代磨难的申老师,面对学生的忏悔,做出了宽容的选择:# H1 U$ p5 w9 _- R/ O& A; h
申老师:我就有一种想法,我想这一切都不能怪一个孩子。你就是向我承认了,没关系,我绝不责怪你一点点。因为那不是你,那不是你的事,不是你的责任,你是个孩子,而且那个时候史国良很单纯,很幼稚。同时我还觉得你们利用这样的孩子,这个孩子不是太可怜了?有这样的心态。
9 q- Q) \" |6 K9 m崔永元:今年您和史国良先生见面以后,我们看报道的时候,都很惊讶。因为您没有埋怨他,而是首先想起了您最困难的时候,他给您迭过西红柿。这是为什么?- J: _( a) |. ~+ f! H8 w. d! A' l
申老师:因为我觉得我对史国良挺好的,我还记得很清楚,那个时候史国良家境不太好,常常是两个脚上一样一只鞋子,对吧?0 G: c9 o' h; h" l4 d
作家冯骥才在现场感慨:" {: o. a; p8 ~
因为文革是个特殊的一个时代,这个时代已经过去了。但是历史从来是这样:一个是死去的历史,一个是活着的历史。我们把它认识清楚了,这个历史才成为过去...我们民族不能健忘。
% q; P4 F6 z0 T& |$ i& g一位未经历过文革的年轻观众站起来发言:/ Y+ p- [1 j0 [7 g; ~7 ?: ~
我觉得作为文化大革命以后出生的人说两句,因为感觉比较震撼,对于历史我们年轻人感受不多,是隐瞒这段痛苦还是把这段痛苦展示在大家面前,让我们年轻人能够重新认识到过去错误的心态,扭曲的心灵,对于我们将来正常的心理,我觉得是一种教育也是一种感染。5 H X3 F3 A; k0 F. @
史国良与申世恩在节目现场
; i9 X8 {7 g2 z3 _2001年,崔永元出版自传《不过如此》,对这期节目做了特别回顾:* T# z$ N. l1 O, X1 h* [
34年过去了,史国良终于可以亲口对老师说一声,对不起,老师。6 v" I/ Z! m: X7 Z0 E0 Y
我们呢?我们有史国良这样一份歉意吗?或许我们没有亲手伤害过谁,或许是我们一直躲避着良心的追问,或许我们从来就不曾在意。
/ b4 F# C) u" O) I& K9 ]3 R那么,历史难免会重演,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或许会在另一出悲剧中扮演重要角色。
. X* g" b. Q( {' X) O$ h( b# A0 b如今,距离这期节目已经过了18年。虽然我未能找到这期节目的影像,但只是读这些文字,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种温度,并为之心跳。即便再过一个18年,我也不会把这种感觉遗忘。
4 W0 O7 E5 ~" Q05
2 ~/ G; _, E) K- B; I2 P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一度以为自己回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8 F8 G; @+ o' `' @) R: e回过神来才发现,崔永元退出《实话实说》已经是16年前的事,而《实话实说》宣布停播也已经过去了9年。5 h. O- n. Z+ c9 P0 x5 y% D
不往远了说,就说这9年吧,时代的浪潮奔涌不息,美国总统都从奥巴马换成特朗普了,诺基亚功能机都已成为情怀般的存在了,谁再说一嘴“博客”准会被看成是老古董。在这种急匆匆的变化中,我们几乎忘记了《实话实说》已经消失了9年。
, C1 D8 m- `( N% Y5 A- f: d《实话实说》的初衷或许有很多,但在1996年没有人能够想到,它还可以让人们互相伤害。0 R3 \! p6 N; Y+ h# g
当年那个总是挂着一抹微笑,让邻居大爷大妈倍感亲切的“小崔”,如今已变身成一位荷枪实弹的斗士,令对手颤抖。我不知道“小崔”崔永元和“斗士”崔永元哪个才是真的他,他与冯小刚、范冰冰之间的“战争”,就像神仙打架一样,我这样的小人物只能远远围观,看不懂其中玄机。
' S& I6 e9 k! f% R6 c5 ~4 p; W% J也许我们根本就用不着看懂,我们经历过的变化实在太多了,哪有那么多为什么?还不如站在原地好好看一看曾经陪我们成长的《实话实说》,看看它究竟有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 f" g% U2 e0 m
我很希望有一个像“小崔”一样的人,有个像《实话实说》一样的大众节目,好好聊一聊当下的话题:
& Z9 n8 O/ b3 t喜欢“小鲜肉”有错吗?
" S' @- P$ C- X( l3 ~& c如何应对公交地铁“霸座”?
& q& p& [; p3 c6 M漂在北上广
% f! P3 k" c0 `+ o! z) F我眼中的“直男”
, }$ ~) b+ o) b3 K9 D, v8 D) o* Q刷抖音会影响生活吗?
' d _$ ?/ D: D& P; R3 S那些凌晨两点还不睡觉的人! |* @6 R4 j. z0 a" u+ Q
电击治疗“网瘾”真的有用吗?...+ R# j( z( l& T8 M
不要轻视这种对话的作用,如果有一个节目能达到《实话实说》当年的影响力,再好好聊一聊玩网络游戏这些事,那些把自己孩子送到杨永信那里做电击的家长,或许能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J M5 t# C) R9 w: P. d5 i
《实话实说》是否还活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新变化、新摩擦更多的当下,我们更需要一个公共领域,让不同的人、不同的观点进行理性的对话。
( e' V7 e _; \" \" F《实话实说》的制作人时间曾说,做完《拾金不昧要不要回报》之后,节目组曾遭到过观众的质问:“到底要不要回报?你们要提倡什么?因为不能简单地明确是非而遭到指责。”这位观众的质疑让他思考了很多:
0 v3 }. c% x X' I: ]当然我们也在想,中国的电视观众到底是需要结论、需要答案、还是需要思考,我们希望中国未来的电视能给观众独立思考的权利和能力。5 M2 f/ M! Q$ r% B4 h2 `! T. F: ?
离1996年已经过去了22年,时间当年说的“未来”就是现在了。所以,他当年的希望实现了吗?
: j8 N/ ^/ w. P p$ G! i面对这个问题,我想我们需要来一次“实话实说”。5 Z# f( a# l9 o y1 H5 y9 D8 C
THE END
+ R- h- u z0 i' c: m" u% E+ e0 g; m最后分享一些彩蛋
1 @/ S8 {5 ^/ \6 j( }0 Z01! p; y& X# t% k5 z8 B
在崔永元的自传《不过如此》里,他提到“我最喜欢的三位作家是钱钟书、阿城和刘震云”“最大的心愿是三位先生一起写序”;
. [( t# ]9 L) C1 ^* |刘震云为《不过如此》写了序,题目为《关于崔永元》;
* c" _# k f! r0 ]0 G% q, |《不过如此》第16章的名称是《一地鸡毛》——刘震云的代表作。
9 O6 e) I" h) c. I! N2 M4 T& n0 e02
8 `: t7 [. j5 M/ a一脸胶原蛋白. o. X/ C! h/ |; t; f
《揭秘》中客串“萨满”表演跳大神的不是别人,正是《乡村爱情》的流量担当:刘能。
- t" X- N3 E$ S2 R2 e03! H6 V, i P2 a" E3 y
丁大卫出生在美国一个富裕家庭,1994年来到中国当老师,曾拒绝中国学校开出的1200元高工资,4 E/ x J& `( r, {6 W# `6 u
主动降到900元。后奔赴西北贫苦地区支教。: W: T1 c* r& h) |4 e
十几年过去了,上过《实话实说》的人,很多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大卫正传》里那位美国青年丁大卫没变,他依然在大西北贫困地区教书。" W( s* w) S$ P- k- x6 P
丁大卫和妻子,以及他的学生们- ^5 W% @ L1 }: v
丁大卫前几年穿的鞋
$ N; v+ @- J' C3 Y$ }0 t* C他或许就是《实话实说》为我们埋藏的最光亮的彩蛋。
& G) f7 F6 u5 v04
+ w4 I8 F6 }5 `% V; M3 h8 p2000年5月,崔永元主持《噩梦醒来是清晨》,这期节目聊的是抑郁症患者的故事,他与心理医生发生如下对话:
9 x( ?$ Y. { \) Z! a! K( E8 B5 a3 ^这段视频我也截了下来,大家可以品品
% k2 \8 V1 z4 ]$ g崔永元:康老师能不能告诉我一些我们大家都认识的、都非常熟悉的人,说一说他们也得过抑郁,这样我们就觉得这是很正常的事了。
/ q, o) K# \& _康老师:例子太多了,日本的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三毛、海明威,抑郁是可以在任何时候,袭击任何人的情绪,没有一个人有免疫力,只要你有压力。) n) m( w! Q x, d
崔永元:我听您这么一介绍,觉得抑郁的人当中好像优秀的人挺多。
/ [: [; k" ?* B康老师:对,也可以这样说。所有的天才都是抑郁的。- S2 M( H5 T8 S. N3 v! v, _
崔永元:我最近就特别抑郁。
4 o; u) K- X( X. I1 ~& }& @: I5 P3 n话音一落,所有人都笑了。
" d) v2 l. O- z |
|